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延安精神展览综述:盛世逢盛展 党心连民心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5日 21:58)

    专题: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一排排亮着煤油灯光的黄土窑洞,

  一队队唱着豪迈革命歌曲的战士,

  一幅幅大生产运动中的欣欣景象……

  连日来,参观《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的人们都目睹了这样艰苦、浪漫而又温馨的革命历史画面。在红军战士吃剩下的半根皮带前,在毛泽东用过的木炭火盆旁,在张思德塑像前,在中共七大会场复原场景中……人们或沉思,或合影,或速记,或倾听……

  每日的展览大厅内,人潮涌动释情怀,人声鼎沸诉怀念,人流如织表敬慕。延安精神展注定要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无限的深思,领袖的风采、战争的遗迹和如歌的岁月注定要在人们的心里写下这样的人和那样的事,历久弥新。

  “滔滔延河缚苍龙”——圣地伟业铸造精神家园

  铁流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到陕北。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展览上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长征中毛泽东用过的手枪”“毛泽东在长征中使用过的铁皮箱”“一位长眠于草地的红军战士用过的毛毯”“红军战士吃剩下的半根皮带”……

  吟诵“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着眼前这个破旧的炕桌,让人万般感慨。1936年2月,毛泽东就在这个炕桌上写下了气势恢宏的《沁园春·雪》……

  眼里有泪,心里有话。86岁的李文华老人坐着轮椅来到展览,“延安精神好,延安精神好!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呢!”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当卢沟桥的隆隆炮声将中华民族推向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时,“是共产党领导了8年抗战,才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北京市房山区70多岁的王秀峰老人无限感慨,“我们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当年犯下的罪行,更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

  “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晋东北”……凝视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照片、一组组恍如隔世的照片,观众仿佛置身于抗日救亡的战斗岁月。

  巍巍宝塔驱倭寇,滔滔延河缚苍龙。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到121万,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到131万,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到100万平方公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是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说:“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精心培育出了延安精神,这是我们党和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

  “窑洞出马列主义”——精神之魂支撑民族希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在中共七大会场复原场景前,北京市房山区李振莲激动地与同事们合影留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延安精神的本质。”

  1938年春,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思想高度集中。警卫员闻到一股焦糊味,发现主席的鞋子被木炭火盆烤着了。警卫员着急地说:“鞋烧着了,怎么都不知道?”主席笑着说:“没关系,补一补还能穿。”看着毛泽东用过的木炭火盆,想起巨著《论持久战》,北京市宣武区教委李辉无限感慨:“延安窑洞出马列主义,这正是延安精神的魅力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年中央警卫团指战员和枣园机关干部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帮助修建了长6公里的枣园裴庄渠,可灌溉农田1400亩,群众称它为“幸福渠”。对此,团中央青农部的张淑霞说,党中央在延安的时代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革命传统却从没有离我们而去,依然激励着我们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办好事上。

  延安精神“圣”在哪里?来自昆明的刘昆女士注视着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在延安留下的一张照片:1941年6月的一天,陈嘉庚到杨家岭拜会毛泽东。会见后毛泽东留陈先生吃饭。陈嘉庚看着饭菜,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因为,蒋介石在重庆花800银元宴请他,在延安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这张照片让我找到了答案。”刘昆说,“在艰苦的岁月里,革命领袖的朴素和勤劳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仍然应该学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不能丢”——世世代代传承精神薪火

  展览大厅里有一张周恩来当年在凤凰山麓同延安干部交谈时的照片,还有一张周恩来与枣园村农民高同有父女的合影。看着照片,延安市委书记王侠讲起了一段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回到延安。一天在吃午饭时,总理一边吃着小米饭,一边询问延安地方的同志:“你们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行不行啊?”在座的同志齐声说:“行!”总理听了高兴地站起来:“好!五年粮食翻一番,我一定再回延安!”

  世世代代传承精神薪火,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宝贵财富。“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10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刚成立的第26天,毛泽东同志给延安人民回电。

  “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邓小平同志教导。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江泽民同志强调。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延安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弹指半个多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和成长起来的诸多英雄模范和时代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是延安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观众任淑芳说。

  沧海横流,人间正道。延安精神之花已在全国盛开,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航天精神。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深情地说:“一种精神力量,惟有强大才会有吸引力,惟有广泛才会有凝聚力,惟有深刻才会有感召力,延安精神恰恰如此。”(新华社记者李亚杰)

责编:扬国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