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光之绚--记新时期高知分子的楷模马祖光院士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0日 10:57)

  专题:缅怀马祖光院士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病床前的吊瓶默默往下送着一滴滴药水。2003年初,中科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马祖光教授因心脏病发作又一次住进医院。 

  “你做什么课题?”马祖光问旁边的潘锋。由于家里没人能前来看护,系里安排博士生潘锋临时照顾马祖光。“卫星和地面的激光通讯。”潘锋说。“这个课题要多考虑周围环境因素,因为激光受大气扰动影响很大……”提起激光,马祖光的精神头上来了。 

  “马老师,你的手!”看见药水从输液针管和血管的接合处渗了出来,潘锋赶紧叫来护士。随后他得知,这次输液需要24个小时。潘锋现在提起此事时说:“马老师像绚丽的晚霞,把光和热洒在了我们学生心上。” 

  破旧书桌油漆脱落。 

  空空的墨水瓶和速效救心丸靠在一起,松紧带系着两条腿的眼镜放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教师不能辜负学生,千万不能误人子弟!”   

  “我给你开了一个书单,供你参阅。”哈工大教务处副处长、博士生导师张中华当年准备讲授专业课《激光原理》时,马祖光在实验室走廊喊住了他。 

  书单列了12本书,其中9本外文书籍,下边还有标注,“下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讲讲这些书的特点、风格和差别”。哪敢怠慢!张中华想方设法找到并仔细阅读了这些书。 

  2003年7月,得知马祖光去世消息,张中华又找到这份书单,“这是马老师留给我的唯一纪念。”此时心情和第一次看见这份书单时截然不同,“这份书单让我能从容应对教学,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外语水平,也更让我了解了马老师。” 

  马祖光要求所有老师走上讲台前要进行试讲,他组织老教师听课,在语言表达、知识要点、学术水平等各方面都有标准,谁讲不好就得回去练,“啥时通过啥时上讲台!”有的年轻教师试讲三次才过关。 

  作为科学家,科研是马祖光的生命;作为教师,培养出更多学生是马祖光的事业所在。“每一节课具体需要多少课时,需要讲什么内容,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我们要心里有数。”从1977年激光专业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以来,马祖光每次修改课程计划总会这么说。 

  马祖光对基础教学十分重视。他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三基”——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实验。“基础打得好,楼才盖得高。本科生像一块毛坯,没有好基础不行。在科技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还要靠基础。” 

  马祖光始终有着紧迫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讲好一门课程,仅有一两本书远远不够。”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查文献,拓宽知识面,力争讲课时做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2003年6月,马祖光在去世前的一个月,为本科生做了一场《做人与做事》讲座,其间,他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我今年70多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很多事情想做但力不从心。如果能减去10年,变成60多岁,那我又可以为我所喜爱的科学事业做多少事情啊!” 

  被马祖光称为“小同学”的陈磊至今难忘讲座,“短短几个小时,实实在在改变了我的思想轨迹,在那时我看见的是一位有着伟大人格力量的先生!” 

  讲座非常成功,学生们热情高涨。马祖光到家已是晚上11点多。前不久他刚刚做了心脏手术,医生建议多休息,不宜长时间讲话。当妻子表示担忧时,马祖光说:“我不能离孩子们太远,不能辜负他们的热情。” 

  理学楼廊道狭窄闷热。 

  已74岁的马祖光坚持参加博士生的激光大气传输实验。“一定要有创新成果,试验结果不能光听,一定要亲自去做。” 

  2002年夏,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德应带学生做激光大气传输实验,激光就从理学楼十二层廊道一个窗户发射到远处接收站,这里别说空调,连电扇也没有,热得不行。 

  已经74岁高龄的马祖光听说这个实验后非常感兴趣,要求和学生们一起做。实验在夜里11点开始,天气闷热。在场学生知道马祖光心脏不好,动员他回家休息,马祖光不肯。“这哪儿行,不亲自操作,不亲眼所见,还叫什么实验?”马祖光和学生们一起守着仪表,坚持到第二天早晨6点。实验数据出来后,他才放心回家。 

  “实验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让你判断错误,走很多弯路。”每次实验前,马祖光要求学生先交出实验方案。实验室的赵晓彦颇有感触:“马老师对方案要求十分详尽,包括电源、水的安全等都要写出来。然后再与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论证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激光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为此,马祖光指导成立了实验教学组,专门负责学生实验课,组织教师调研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并编撰了《激光实验方法》教材。 

  25万字的《激光实验方法》几易其稿。马祖光对每一章、节、行、字,甚至标点,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大家认为可以付印时,他仍建议再改几遍。“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 

  马祖光对学术弄虚作假深恶痛绝。在这方面谁要想搞小花样,他绝对不会放过,急的时候,他就会说:“太不像话了!” 

  1996年3月,外国留学生达尼来到哈工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的国家只提供4年留学经费,眼看签证快到期,达尼十分着急,找到马祖光商量做实验能不能简化一点,尽快毕业。马祖光坚决不同意,劝达尼不要着急,并帮助他查资料,做了大量工作。达尼的论文马祖光至少改了7遍,并最终发表在一本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 

  “我们不能误人子弟,选题选不好,学生就要走弯路,会白白浪费时间。”马祖光对博士生要求十分严格,一定要做出创新性工作,特别是选题一定要选国际前沿课题。 

  张中华当年选取了一个专业课题,经过大量调研后,他发现这个课题国外有人在做,就向马祖光汇报。“论文撞车了?立即换题!”马祖光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余地。最终张中华选择了“双原子分子放电机理研究”课题,本来应该1994年毕业,后来又推迟了一年。张中华对此就说了一个字:“值!” 

  第一堂博士生课。 

  马祖光必说:“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情,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但在马祖光这棵大树下,草木葱茏。 

  “老王啊,我想和你商量件事。下周要进行新教学计划修订,希望你能参加。还有就是教学副主任下学期出国,你对教学有经验,想请你回来负责专业教学工作……” 

  2003年7月11日晚,马祖光在去世前4天,给已退休的王雨三教授打了这样一个电话。令王雨三万万没想到,这是一个诀别电话,是马祖光对他最后的嘱托!“马老师到最后时刻还在惦记教学工作……” 

  给博士生上的第一堂课,马祖光会说起登山英雄刘连满。“我国著名登山运动员刘连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自告奋勇搭人梯,托队友上去,自己却在离顶峰100米的地方留下来,把登顶快乐和荣誉让给队友……” 

  “科学道路上需要刘连满精神。”马祖光要求学生像刘连满那样有全局观念。他自己甘做通向科学顶峰的人梯:一心扑在事业上,无时不考虑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211”评审时,专家们惊奇地发现作为激光领域专家的马祖光竟然一个课题都没有。“这其实是马老师给年轻人压担子,希望他们尽快成长。”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骐说。 

  同事们十分清楚,马祖光以自己多年的学术积淀,提出一系列研究方向,然后争取到课题又全部分给大家。每一次马祖光都拒绝出任课题负责人,“我当顾问可以,当课题组长绝对不行!”就这样“润物细无声”,马祖光影响着他周围的人。他培养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给哈工大光电子学科打下了严谨治学、奋发进取的好传统,使这支学科队伍星光灿烂—— 

  陈德应,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吕志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哈工大航天学院副院长; 

  邢达,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研究所所长; 

  …… 

  他的学生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顾大局,让荣誉,要具有无私、无畏精神。”马祖光要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这正是他有口皆碑的人格魅力所在。 

  去世前的几天,马祖光心脏病又犯了。他对妻子说,心里像撒了辣椒面一样难受。马祖光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下,茶饭不进,只是说“缓一缓就会好”。就这样他还要坚持看研究生的论文。保姆小马说:“那一天,他一次吞下10粒速效救心丸也不好使,还说没劲!” 

  一块手表在书架上静静地走着。年轻时的马祖光曾和同为教师的妻子约定,谁上课谁就戴这块手表!如今马祖光走了,妻子瘫痪在床…… 

  祖国之光,光绚如斯!(记者 李亚杰 徐宜军)

责编:张娜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追记马祖光:学界一盏灯(2004/09/10/ 06:53)
  • 光的追求--记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楷模马祖光(2004/09/10/ 06:38)
  • 马祖光:用生命谱写永恒之光(一)(2004/09/09/ 20:21)
  • 节目预告:我台第三套节目今晚9点26分播出怀念马祖光院士特别节目(2004/09/09/ 20:20)
  • 马祖光的两个侧面:好人——“怪人”(2004/09/09/ 15:22)
  • 追记马祖光院士:高山仰止 祖国以光(组图)(2004/09/09/ 09:28)
  • 采访手记:搜寻马祖光院士生前的点点滴滴(2004/09/09/ 09:13)
  • 教育部号召教育系统向吴玲马祖光陈学求学习(2004/09/09/ 08:02)

  •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