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央视专稿]毗毗岛采访中国青年志愿者救援队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5日 13:33)


救援队的工作船 王玉国 摄

  CCTV.com消息(中央电视台常驻东南亚曼谷记者 王玉国):3月2日,在海啸中遭受到重创的泰国南部旅游胜地毗毗岛海滨,中央电视台常驻东南亚(曼谷)的两位记者对中国志愿者救援队进行了采访。现将有关见闻记述如下,与广大关注支持印度洋海啸灾区重建的朋友们分享。

  1、迎风搏浪出海:失去亲人的船家失业中

  这一天的采访在不顺利中开始:从曼谷飞到普吉的班机晚点了40分钟,接着乘快艇赶往毗毗岛时又遇到了强烈的风浪。然而这些和为我们驾快艇的船家所遭受的不幸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我们的行程由普吉岛一位做旅游的华人朋友阿勇来安排。11点10分,我们随他赶到普吉岛的一个小码头。阿勇打了个电话,就听一阵轰鸣,只见一艘有顶棚的小游艇向泊位上冲过来,驾船的是位40多岁的男子,面色黝黑,穿着红色的T恤,在黑色、红色的反衬下,他的笑容很灿烂,两排白白的牙齿非常夺目。


葆的微笑后面有巨大的生活压力 王玉国 摄

  上船时,阿勇向我们介绍说船家的名字叫葆,是位非常坚强而开朗的穆斯林兄弟。他驾快艇在普吉岛和毗毗岛之间做旅游,圈内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的技术特别好,能开得很快,别人比不过他。

  快艇飞速驶向远海。船尾两列蓝色波浪托起白色的浪花,不断涌现、不断叠拍在一起,又拖成长长的宽带,一直甩到岸上的那一片椰树林。当我把镜头朝向船尾拍摄普吉海岸美丽的风景时, 突然风浪大作。船体上下颠簸。浪把它举起来,又响亮地摔在水面上。再想站住已经不可能了。刚坐到船尾的位置上,就又被颠起来,腰也被撞了一下。阿勇高声说坐快艇比大船要好一些,大船会左右摇晃,人更受不了。我看到船的两侧有半透明的白色水粉飞溅而出,随着船的起伏而涨消。而葆高高地坐在驾驶台前,轻巧地转动方向盘,迎着海浪猛冲,倒显得很是潇洒。


救援队员在打捞 王玉国 摄

  风浪中,阿勇继续抬高嗓门向我们介绍着情况。他说葆今天特别兴奋,因为海啸后两个多月来,这是第一次有人租他的船,终于有了些收入。这段日子,他一直靠妻子开的一个小货亭维持一家六口的生计。毗毗岛居民原有2000多人,全是穆斯林,大都像葆这样靠旅游吃饭。海啸中有1000多人遇难,葆也失去了母亲和最小的儿子。当问及为什么遇难人很多时,阿勇说毗毗岛是一个小岛,它的海滩最漂亮,游人和本岛居民常集中在那里,那里陆地的宽度不足500米。海啸发生时,这座最美的海滩受到了两面夹击,一面涨水2米多高,另一面是6米高的浪墙,整个沙滩被吞没了。而灾难过后,逃过浩劫的居民们又失去了生活来源,处在失业的状态。所以他们都盼着旅游能早点复苏。

  “其实海啸过后,外海因为冲击,新的沙子翻上来,海滨更漂亮了,可以说10年前的美景又恢复了。”阿勇变得兴奋起来:“加上岸上被摧毁的那些旧宾馆、别墅也开始重建了。这些都不错。”接着他话风一转:“但是现在来毗毗岛的游客不到以前的20%,而且是当天来当天回,不会住在岛上。”

  “大批游客回不来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是心里有阴影。另一个问题在水下。”

  “水下?”

  “对。海啸造成近海水下堆积了大量的垃圾和杂物。这里原来被称作潜水和游泳的天堂,现在不行了。”

  当我们询问清理工作的进展时,阿勇说很多外国的志愿者自发来帮助清除水下污染物,但力量比较分散,而且水下作业情况非常复杂,水流、地质、生物、气候什么问题都有,大家对这方面都熟悉的不多,单凭热情绝对不够,身体要冒很大风险。大家又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常做。“所以听说中国有专业打捞队来这里,我们特别高兴。我想有了这18个专家,就能带动1800个专业打捞员。毕竟水下要清理的东西太多了。”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拍摄 宋立仕 摄

  2、避风港受刺激:DV机扮演“救视主”

  小小的海岛由远而近,逐渐扩大成一条港湾,剧烈的颠簸在不知不觉中消减为些微的起伏。然而,新的不平静正在鬼使神差地向我们走来。

  终于驶进了避风港。终于接近了中国志愿者救援队租用的白色作业船。我看见船尾的两层都站满了人,他们和我们互望了十几秒钟,开始热情地打招呼。我一边打开摄像机电源,一边把它扛在肩上,准备拍摄我们踏上工作船和队员们握手的画面。谁知意外发生了。按下拍摄键后,贴在摄像机上的右耳听到了 “嘟嘟嘟” 的报警声。侧头一看,显示屏出现一行英文:E―136.我又试着关机再启动,还是遭遇 E―136。摄像机出了故障,不支持拍摄!

  这可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我虽然低着头,但绝对感觉得到很多人都在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上船吧,王记者。到这边来解决。”有人招呼我。后来经介绍我知道这个小伙子叫于江,来自团中央国际部。

  上了工作船的第二层,我看见大家正在吃饭,几个大洗脸盆里还有一半的菜。于江给我端来一盘摊鸡蛋和面条。

  “该吃饭的时候,却吃了个大苍蝇!”我一闪念这样想,并继续对付那件不听话的“武器”。检查各个旋钮和开关是否处在正常位置。接着给北京拨电话,向台里管摄像机技术的工程师询问,但是没有打通。真是火烧眉毛!

  “别着急,王记者。我们队里有很多搞技术的,大家一起想办法吧。”于江说。他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紧张的神经松了一下。“我们有摄像师,带了摄像机。小宋这几天一直在拍,有很多资料。”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架DV摄像机,是比“掌中宝”长一些的那种,我偶尔见台里的同行们也用过类似的机器。


宋立仕和他的DV机 王玉国 摄

  “我们用它拍的资料中央台用过。”桌边一位戴墨镜的小伙子站起来说。后来我知道他叫宋立仕,来自山东烟台。

  “是什么型号?”我接过摄像机问。

  “DV150。”小宋回答:“技术指标应该没问题。”

  我马上给台里又拨了电话。这一次终于通了。那位工程师讲,估计故障是带子挂不上,问题出在带仓里面。但他说你们现在没有工具,无法打开带仓来解决,所以,只能找泰国当地的维修商。

  维修商远在900公里外的曼谷,远水解不了近渴!

  我便问救援队里有一架DV150,可不可以达到中央台新闻播出质量要求。 “你太幸运了!没有问题!” 对方回答。

  以前偶然也端过DV机,总觉得太轻,不够稳定。这回简直亲得不能再亲了,真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拿在手里开始拍摄时都激动得有点颤,但通过显示器里我发现画面特别漂亮。爱不释手,我端在眼前连续地拍着,久久不愿放下,恨不得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把这里的一切一瞬间都拍完。

  我从心底感谢宋立仕这位专业的救助员,他对DV机的喜好帮了我们电视工作者的大忙。我半开玩笑地称他和他的DV机是“救视主”,其实这并不夸张。

  3、日志之外有烦恼:无法洗衣服、上厕所要排队

  采访中,我们特别关注近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救援队的工作进展情况。交通部救捞局的副局长丁平生是救援队的领队,他向我们提供了救援队从无到有、从中国到泰国的成长记录和工作日志:


救援队员在潜水 郑建忠 摄

  ----2月6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面向交通救捞系统发布招募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海啸灾区开展救援服务的消息。随后设在交通部中国交通青年志愿者服务总团的报名咨询电话就成了传递爱心的热线。 在短短的几天内,就有来自南海、东海、北海三个救助局和广州、上海、烟台三个打捞局的上百名青年潜水员报名参加。经考核选拔,10名潜水员入选。在交通部救捞局支持下,另有7名水上技术辅助人员、潜水医生也将和志愿者同行参加救援服务。

  ----2月13日,丁平生与交通部东海救助局副局长洪冲对本次救援的作业区进行了前期考察。

  ----24日上午,志愿者们将到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接种疫苗,下午15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征仪式。

  ----25日,从北京出发经停新加坡中转再飞达泰国普吉府,当晚11时抵达并直接上船。

  ----26日,正式展开潜水打捞救援工作。当日志愿者共执行潜水打捞16人次,打捞总时间738分钟,海域搜寻打捞总面积达21000平方米,打捞出大量被海啸卷入大海的建筑、生活垃圾。

  ----27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救援队继续在RACHA岛执行潜水打捞任务,当日潜水员共执行潜水打捞27人次,打捞总时间1081分钟,水上搜寻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打捞各种海底垃圾装满三艘辅助工作艇。

  ----27日晚,正在泰国普吉岛执行海啸灾后救援任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船舶回港补给的机会,组织全队党员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

  ---- 28日,鉴于中国青年志愿者救援队出色的工作,泰方临时增加了更艰巨的任务。救援队到KOH DOK MAI岛和KOH HAE岛进行潜水打捞,潜水打捞中潜水员克服水深、流急、水下地形复杂等困难,当天共执行潜水打捞14人次,潜水打捞总时间522分钟,打捞出200公斤重钢架一件及大量小块垃圾,搜索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


上岸后的救援队员 王玉国 摄

  ----3月1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救援队在RACHA岛执行了旅游景区浮标安放及水下探测任务,当天共安放50X50公分水泥锚碇6组共20只,执行潜水探测11人次,潜水总时间502分钟。据测,当天浪高达2米,准备旅游、潜水的船舶大都取消了出航计划,停靠在港口。我工作船出航后,单边晃到10度,许多人晕船。泰方的工作人员深深地被我们的行动所打动,他们在每一个锚碇写上“中国”、“泰国”,再用线连在一起,他们说,这象征着中泰之间的友谊,安达曼海永远不会忘记!

  下午3时,记者在现场拍到了这样的镜头:四位潜水员身背氧气瓶,相继从船尾纵身跃入蓝绿色的水中,然后下潜。三分钟之后就见气泡翻腾,他们拖上来一些杂物,有铁皮、木板、铝锅等等。如此反复,不出15分钟,就装满了一个橡皮船。我问他们下面的垃圾是不是很多,他们的回答和阿勇如出一辙:“东西太多了,能来1800人才好呢!”

  随即我们拍摄了对几位救援队成员进行了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洪冲的话,他说到了日志之外的信息:由于租的是游船,空间较小,工作生活有一些困难。比如带的淡水有限,只有12吨,每人每天只能用70多公斤,只相当于三桶纯净水的量。主要是用于潜水作业后上船冲洗和饮用。所以只能坚持不洗衣服,几件换来换去、穿来穿去,都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另外,船上只有三个小厕所。早晨高峰期要排队等着忍着。


邢思浩的用旗绳编织中国结 王玉国 摄

  4、想家的方式:粗手汉子编织中国结

  在拍摄队员们在船上的生活时,出现了“粗人做细活”的情景。

  当时正值下午2点35分,阳光强烈,背景中的海滨被照得白晃晃的。我招呼大家到尽量到顺光的一侧来坐,这样拍出来的人物和背景的反差较小,镜头会舒服些。拍了一阵,发现在船逆光的一侧,有一位小伙子在手里拿着细绳子在编着什么。过去一问,回答是中国结。那绳子是旗绳,就是悬挂旗帜用的。

  “干嘛要编这个?”我问。

  “想家呗!”另一位队员过来抢着说。“别看胖子粗壮结实,手可巧了。没事就编这个编那个。”

  当我问到他的名字时,他说叫邢思浩。

  “听说你就是去年11月包头空难黑匣子的打捞者,那你是钻进冰窟窿里工作的吧?”

  “没有。冰已经被破除了。”

  “找黑匣子是不是很费劲?”

  “不费劲。我们下去半个小时就捞上来了!”

  “胖子也有费劲的时候。他比别人重。所以,潜水时背的配重比较沉。”交通部的机关团委书记陈朝介绍说。

  “为什么呢?”

  “因为他胖。”

  “胖人不是更沉吗?怎么还加配重?”

  “因为他的浮力太大!”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位给中国志愿者当半志愿者的生物专家。


美国生物专家 王玉国 摄

  当我拍摄对广州打捞局副局长邝镜明和随队医生赵鹤鸣的采访时发现镜头远端有一个光着膀子的外国人在走动。经了解,得知他来自美国阿拉斯加,是金枪鱼的专家,工作需要他经常潜水,所以他又是一位水下摄影师。他很有钱,但愿意帮助中国救援队拍摄水下工作镜头,而且只拿少量报酬。所以大家称他是半志愿者。后来我特别注意拍到他工作的镜头:换上潜水服、戴上潜水镜,穿上脚蹼。后推着落入水中,然后拖着有玻璃护罩和左右两个操作手柄的摄像设备在水面做仰式漂移,通过气泡寻找其他队员的工作位置,然后潜下去拍摄。

  他上岸后,得知我们要采访,特别换了红色的运动衫。采访时,救援队员把一套白色的印有“中国交通部打捞”字样的工作服送给他,他率真地笑着,像单纯的孩子在过年时那样开心。一边穿一边说这几天做梦都在想得到这样的礼物。他对中国青年志愿者救援队表示特别的佩服,与他们相处的这段时光他们的表现让他体会到了中国人对泰国人的兄弟情意。

责编:杨洁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