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正文

公仆情深
------——记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周国知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09日 23:40)

  湖北日报记者张小燕 通讯员宋文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引子】

  有人说

  你远去了

  可你没有

  只不过站得更高

  肩负黄土 凝固成一尊雕塑

  每一个日夜还在用你不曾疲惫的双目

  守望着这一片你放心不下的

  乡土……

  这是一首献给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周国知的诗。作者———椿木营乡勾腰坝村村民胡登云噙着泪告诉记者,他家是周国知的“消茅”联系户。得到周主任去世消息的那天,心里堵得慌,夜里睡不着,他这个高中肄业生平生作出了第一首诗。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走遍全乡为127户茅棚户拍照建档,全部行程加起来相当于从恩施到武汉走了个来回。

  “山下开桃花,山上飘雪花”,处在鄂西大山山尖上的椿木营乡,平均海拔1680米,每年不到清明不断雪。

  山大人稀,走上二三公里路见不到一户人家。山路上,人只能一手拄着木棍,身体倾向木棍,走几步歇口气。去年4月底,周国知就是这样走到杨柳坨村来的。当时,周国知脸色黑黄,右手握成拳头紧紧顶在肚子上,汗珠子直往下掉,脚上的解放鞋沾满泥巴。

  “周主任,你怎么了?”村民熊昌余担心地问。

  “没事,胃疼,老毛病犯了。”周国知的背篓里装着相机、茅房户家庭情况登记卡、手电筒、衣服、干粮、雨伞。这一趟,周国知忍着疼痛走了近20公里山路,为11户茅房户完成了上报资料。

  “哪想到他已到了肝癌晚期呀。”同事们只知道,全州打响消灭茅草房攻坚战后,周国知早出晚归,一下乡就是好几天,最长有半个月没回乡政府。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周国知强撑着病体,走遍全乡84个村民小组,给127户茅房户登记造册、拍照建档,并同村组干部细细商量具体帮扶方案。为帮助茅房户尽快搬进新居,他多次晕倒在山路旁被村民发现送进医院,他用脚板走过的山路加起来有1000多公里,相当于从恩施到武汉走了个来回。

  积劳成疾,周国知终于倒下了。躺在医院病床上,周国知还缠着医生说:“大夫,我得的啥子病,怎不见好?乡里‘消茅’任务重,我还有好多事要做呢,过两天我就出院吧。”闻言,陪护他的大哥跑出病房狠抹了一把泪。

  2003年9月27日,时年42岁的周国知永远离开了工作岗位。

  一只背篓,一双解放鞋,一个手电筒,是他工作的三件宝

  长年在乡里工作,走村串户,背篓、解放鞋、手电筒是周国知随身携带的三件宝。

  “周主任当乡计生办主任那会儿,经常用背篓背着检查仪器、药品,带我们下乡,一去就是一个月,白天在山里转,晚上住在村民家。哪个村民说不舒服,他就让我们给检查、开点药。计生对象做完手术,他自己掏钱买红糖、挂面,带上医生登门看望,安排复查。”乡计生站站长周凤碧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她佩服周主任:“最吃得苦耐得劳,从没有怨言。对群众最有耐心,从不跟人生气。”

  人家都说,计划生育工作在乡里是“老大难”,在山区更是“天大难”,但周国知就凭吃苦耐劳加耐心,让椿木营乡捧回了全省“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先进乡”、全州“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等奖牌。

  2001年3月的一天傍晚,周国知突然接到乡里紧急通知,说气象部门预报夜里有冰雹。烟苗棚里烟苗正抽芽呢,这可恶的冰雹岂不是要毁掉乡民们一年的希望?周国知抄起手电筒就往8公里外的勾腰坝村赶,那里是他的联系点。他挨家挨户通知,帮大家拿出床单、棉被把烟苗棚盖好。

  椿木营乡是恩施州有名的高寒山区,生于斯,长于斯,周国知最盼望的是山民能过上好日子。

  1984年,退伍回乡的周国知被聘为国家干部,先后担任过小乡的人武部长、乡长,大乡的计生办主任、民政办主任。与周国知一起长大、同在乡里工作的万志安说:“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心只想为群众办实事。”

  地膜覆盖育苗技术能让玉米增产,村民开始却不相信,周国知先是在自家地里试种,接着动员亲戚种,然后背着地膜一家一家地传授技术;种药、种烟能增收,他发动大家办林药场、扩大烟叶种植面积;他背着乡里发下来的党参籽,送到困难户家里,帮着种到地里;干民政工作,他给自己规定:哪里有灾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要有周国知的身影。

  每年,周国知总要比别人多穿破两双解放鞋。

  茅棚户全部搬进了新居,他家的木屋依旧四壁透风。 周国知走后,在全乡的努力下,茅棚户如期全部搬进了新居。

  周家的木屋却依旧四壁透风,一块红蓝相间的塑料编织布权当堂屋的一面墙。在山区,家里有个拿工资的国家干部,大家都会羡慕,“可你看他家的房子一点不比我们好,甚至还差些。”一位农民指着周家木屋说。

  “他不是不爱这个家,是顾不上。”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妻子汪碧秀拖着患有严重类风湿的病体,为一双儿女支撑起家。

  周国知的心思都用在群众身上了。全乡多少困难户,谁家最困难,他最清楚。

  胡柏春一家从山上搬到山下,又从山下迁回来,原来的房子也折腾没了,只好窝在茅屋里。去年初,州里启动“消茅”工程的消息传来,周国知连忙赶到胡家送喜信。

  胡柏春和儿子胡登云一听,面露难色:“好是好,可我们家实在太困难了,搞新房子不容易,还是在这茅屋里将就几年吧。”周国知给他家茅屋拍完照,认真地说:“老胡,你要有信心,有难处政府会帮你的。”

  时隔不久,周国知再次上门,同他们商量怎么解决难题。

  2003年5月8日,周国知又一次来到胡家。这一次,胡柏春两口子发现周国知脸色很不好,特地给他煮了一碗稀饭,还让儿子送周主任一程。他们不知道,与他们分手不久,周主任就晕倒在路边,3个小时后才被人发现送进医院。

  重病在床,周国知托人将胡柏春的大儿子找来,塞给他100元钱,说:“我没能帮到底,对不住了。你们要想办法把新屋建起来,一家人过上好日子。”随后,他又一再拜托去看他的乡党委副书记黄长喜、接替他的乡民政办主任魏光荣:“把胡柏春家的事放在心上。”

  胡顶臣双腿瘫痪,十几年没出过远门,妻子患侏儒症,家里既愁吃又愁用。提起周国知,夫妻俩就红眼圈:“他常给我们送粮食,送钱,我大小便失禁,被子是湿的,周主任就想办法给我送来一床铺盖。”

  他经手的资金有100多万元,最后连三床未入账的棉被都移交得明明白白。

  魏光荣给周国知算了一笔账:这几年他担任计生办、民政办主任,经手发出去的钱有100多万元,不仅没有错一分,乱花一分,就连上任民政办主任忘了入账的3床棉被,最后移交时都交待得明明白白。

  公与私,周国知从来分得清清楚楚。妹妹周金枝还记得,那天哥哥去给她家邻居的茅屋拍照,她对哥哥说,我家有一间屋也是茅屋,你也给拍一下嘛。哥哥说,像你这样的全乡还有好多,“消茅”资金就那一点,给你用了,更困难的户怎么办。

  弟弟周小平也记得,那年玉米正挂穗,一场风灾把方圆几里地的玉米都刮没了,别家都拿到了救灾款,就他家和姐夫家没有。他找哥哥质问,怎么别人补得我家就补不得?哥哥和气地解释,这次受灾面大,救灾款只有一点,你们是我的亲兄弟、亲姊妹,当然要排在后面。你要缺吃的,上我家去背粮食就是了。

  老父亲周东海更不能忘,儿子临走前拉着他的手流着泪请他原谅:本来说好要想办法筹点钱把屋前的台阶搭起来,老父亲百年后好送老人上山,也没有做到。父亲知道儿子是孝子,每次从乡里回来,都要让孙子把他请来一起吃饭,陪他喝一盅。但儿子从来没有利用当民政办主任的便利,给他这个上过朝鲜战场的老复员军人多补助一分钱。

  这就是周国知,一个朴实和透明的人。

责编:刘科研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