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正文

论周国知精神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0日 03:20)

  冯 桂 林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正当全党深入贯彻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重要思想之际,我省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优秀民政干部周国知同志以他的模范事迹为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好榜样。虽然他累倒在"消茅"工作岗位上,以身殉职,但他留给我们的舍小家顾大家,舍自己为他人的献身精神;大公无私,一尘不染,克己为民,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不畏艰辛,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顾全大局,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立足本职,努力工作的当代复转军人形象;却永远教育、激励和鼓舞着我们。他的献身精神、高尚情操、优良作风和复转军人形象,凝聚成了崇高的"国知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学习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就要深入探讨"国知精神"的成因与特点,深入领会学习、继承"国知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大力宣传和弘扬"国知精神"。

  一、"国知精神"的形成包含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国知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这是他在42年的人生旅途、特别是20年的工作历程中,在各级党组织的培育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结果,是他自觉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而达到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自觉的公仆意识。毛主席很早以前就说过"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一直是我们党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指导原则。因为,这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宗旨所在。这就是我们的公仆职责。然而,党的规定、干部的职责,必须内化为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的自觉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里,周国知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在他的工作经历中,先后有过4次职务变动,既有升有降,也有横向调动,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对群众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事业的诚心、对解决问题的耐心都没有变;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求真务实,情系于民的本色都没有变;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作出了全心的奉献,取得了一流的成绩,赢得了群众的爱戴。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有着一种自觉的公仆意识。在他的心目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履行公仆职责的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工作岗位可以有不同,但公仆的性质却是一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觉的公仆意识,他才作到了20年如一日"舍小家,顾大家;舍自己,为他人"的难能奉献。

  2、神圣的责任意识。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代共产党人都有着自己的神圣使命,有着党所规定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只有当我们全党一心,每个人都出色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时,党在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对此,胡锦涛同志精辟地概括为"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纵观周国知同志的一生,可以说是时时、处处以兴国富民为目标,努力实践党员干部神圣职责的一生。当乡长,他带领全乡人民发展经济,深山致富,解决了乡亲们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改任计划生育办主任,他把计划生育这个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难"的事情,料理的上下满意,年年达标,让育龄夫妇心情舒畅地接受节余措施;改任民政办主任后,他又以自己的出色业绩被人们称为"贴心民政"。就这样,在他所经历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始终牢记奋斗目标,不辱使命,不断深化和升华着自己对党员干部职责这一神圣使命的理解和诠释。

  3、严格的自律意识。

  自律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方法和道德情操,也是党的事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撞击,搞好自律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国知同志正是由于常怀律己之心,因此,他才作到了20年如一日永葆革命本色。周国知同志尽管身在基层,但他所分管的工作都有职有权,可他从未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他常说,自己是大山的儿子,是农民的后代,他决不能愧对生养自己的父老乡亲,决不能愧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热土。这种念念不忘的为民情结,为他的自律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又使他的为民情结上升到了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正是这种自律意识,使我们找到了周国知同志常怀律己之心,永葆革命本色的不竭动力。

  4、坚定的奋斗意识。

  周国知的事迹告诉我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所留下的光辉业绩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每一次的职务变动不仅是对他政治、思想素质的考验,同时也是工作能力的挑战。而在每一次新的挑战面前,他都交出了一份令组织、同事和乡亲们非常满意的答卷。这就是奋斗。因为他并不是没有困难和苦衷,癌症早在他病逝的两年前就侵入了肌体,他不仅要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而且还要承受高寒山区艰苦工作环境的压力,在如此严峻的双重磨难下,没有奋斗意识能行吗?显然,这种奋斗不仅是因为鄂西南高寒山区艰苦自然环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党的干部为实现党的兴国富民目标而必须具有的意志和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奋斗意识如同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一样,它是共产党人所必须具有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品质。

  二、"国知精神"的形成具有鲜明而生动的内容特征

  "国知精神"不仅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有着鲜明、生动的内容特征。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形成,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

  1、"国知精神"的时代性。"国知精神"的时代性特点在于,它回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基层干部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作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干部等重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日益增长的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最大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最终实现兴国富民的伟大目标。因此,我们的各级干部都应当成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能手;都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组织和发展经济的素质与水平,提高自己领导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与信心。周国知虽然身居深山,但他牢记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方略,因此,他在自己所经历过的每个岗位上,都能认真坚持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艰苦奋斗、发展人民利益之实。为此,他从调查研究入手,狠抓乡办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引进地膜覆盖,积极推广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办起了高山林药场,等等。正是这些重大举措,解决了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不仅如此,他还非常注重经济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当人们把"贴心民政"的由衷称赞赠予他时,当人们在他的启迪下心情舒畅地去采取节育措施时,这些业绩的取得不都是渗透着他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心血吗?周国知正是站在时代发展的起点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创造了引领时代精神的国知事迹。

  2、"国知精神"的震撼性。周国知生前虽然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凡是看过他的事迹报道,或聆听过他的事迹报告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叹息。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周国知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艰苦奋斗的人。他的英雄事迹不仅传遍了鄂西南的村村寨寨,而且传遍了荆楚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这种震撼,既源于对他面对手中每年握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全乡救助经费,而自家经济拮据却不谋丝毫私利的清正廉洁精神的由衷敬佩,也源于对他面对职务从升到降,仍能以一个最普通的基层干部身份扎根高寒山区,终生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思想境界的内心赞叹,更源于对他面对群众困难,急人所急,帮人所需,情真意切的心系于民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他的动人事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动,而且还有启迪和思索。它使更多的人对他的人生价值和信念产生了共鸣。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一生中默默奉献,这正是"国知精神"震撼于人们心灵的根本所在。

  3、"国知精神"的崇高性。崇高作为人们对观念形态的评价标准,它不仅反映着被评价者思想意识的远见卓识,而且更标志着其品德和精神境界所由达到的水平,这就是一生奋斗,志在为民,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周国知同志的一生看似平凡,但这些平凡工作的深处都凝聚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深深的爱民之心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他的爱民之心就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诚心为民,化解难题;他的远大理想就是深山治穷,建设小康。这种情系于民,以民为本的思想随着他工作阅历的增长而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正由于此,面对困难,他总是沉着应对;面对成绩,他总是非常冷静;面对工作,他总是恪尽职守;面对群众,他总是充满耐心;面对未来,他总是信心十足。事实上,正是这种世世代代、千千万万人的崇高境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和伟大意志,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不断繁荣,不断昌盛。当这种民族精神引入我们党的思想建设领域时,不仅更为有效地提升了党员素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极大的促进了党的事业的向前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正是这种思想境界的崇高性,使周国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4、"国知精神"的代表性。一般来说,一定时代社会先进人物的精神既属于它自身,又属于整个社会。它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众多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集大成者;是一定时代、一定区域内社会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国知精神"也是如此,作为共产党员,周国知出色履行了党员的职责,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作为基层干部,他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求真务实,情系于民,勇于开拓,乐于奉献,以骄人的工作业绩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真正的公仆形象;作为复转军人,他不畏艰辛,艰苦奋斗,心怀开阔,胸襟坦荡,拥政爱民,顾全大局,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保持了人民子弟兵的光荣本色。而且,在周国知的周围,还有着许多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正是这些群体和个人所共同营造的工作氛围,为"国知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土壤和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知精神"也是这些群体和个人中先进事迹的杰出代表。周国知同志42年的生命历程虽然短暂,但由于他融入时代,融入集体,融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他的精神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与追求,因此,他的生命价值是永恒的。

  三、学习和弘扬"国知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由于"国知精神"的产生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展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优秀基层干部的成长历程,因此,学习和弘扬"国知精神"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国知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这就是,只有求真务实才能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由于"国知精神"体现在周国知同志参加工作20年来一以贯之的模范为民实践之中,体现在他一生执政为民的光辉业绩之中,体现在他一生真诚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之中。因此,它在本质上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四个字,即他一生"求"的是民本之"真","务"的是为民之"实"。正是由于他胸怀求真务实之志,恪守求真务实之责,因此,他每到一个工作岗位,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很快抓住问题,并脚踏实地的认真解决问题,不断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在这里,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没有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不会取得如此显著的工作成效。应当看到,求真务实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政治品格。周国知身处高寒山区,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然而,他牢记求真务实的神圣责任,立足大山,情系于民,每到一个岗位都能创出一流的业绩,为我们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好榜样,他的经验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吗?

  2、"国知精神"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这就是,只有心系于民才能完成兴国富民的历史使命。周国知的动人事迹不可胜数,然而,没有一件不是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正是由于他的爱民之情至深、至切,因此,凡是他分管的工作,大家都放心;困难群众看到他就有信心。正因此,当听说他病危住院的消息后,许多村民顾不得回家就从田里跑到医院去看望他们离不开的周主任;也正因此,在他病逝后安葬前的守灵之夜,人们从几十里、上百里外的山村,冒着风雨,踏着泥泞,举着火把来到周家,通宵伫立为他"送行"。数百名乡亲、同事自发地集聚到一起为一个人守灵,这在世代寂寞的大山里实在是史无前例。国知的事迹再一次证明,谁真正作到了情系于民,谁就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这对于那些喜好"政绩工程",而无视群众生活困难的人,无异于一副清醒剂。以民为本,是我们党实现兴国富民伟大目标的立足点。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除了群众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时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一句古语,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要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3、"国知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境界,这就是,只有乐于奉献才能"求真务实",只有乐于奉献,才能"情系于民"。奉献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思想品质。服务于民,奉献于民,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在。应当说,我们所强调的求真务实、情系于民正是以奉献为基础的。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作到求真务实和情系于民。因为求真务实、情系于民的过程是艰苦工作的过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过程。特别是许多群众工作,如果不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很难作到"知民所想,察民所虑,亲民所爱,为民所需"。因此,奉献精神实际上是我们求真务实、情系于民的基础和支柱。反过来,求真务实、情系于民的过程又不断提升着我们的奉献境界。因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我们的求真务实就是要求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在这里,如果没有"亲民之所爱"的情系于民精神,就很难作到真正的求真务实,从而也就不会有无私的奉献。换言之,我们的求真务实过程越彻底,情系于民的意识越自觉,则无私奉献的精神越坚定、境界越高尚。周国知的事迹再一次证明,当一个人真正遵从求真务实、情系于民的工作准则时,则他的奉献精神将会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奉献精神吗?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责编:刘科研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