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一年之后看海啸:同样的灾难还会发生吗?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4日 08:58 来源:

  新华社消息: 一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洋深处的一次强烈地震搅动了平静的海水,巨大的水墙毫无征兆地砸向印度洋沿岸的12个国家,至少23万没有准备的人在这场罕见的灾难中或丧失生命,或音信皆无。

  悲剧发生一年后再看海啸,有欣慰,有隐忧。

  就业

  援助组织“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港译“乐施会”)12月20日发表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因海啸而丢掉工作的人中至少已有一半重新找到工作,但要恢复灾难前的生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份报告援引联合国劳工机构的统计,海啸在带走了23万条生命的同时,也卷走了100万份工作。不过,联合国劳工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约50%至60%的人能够找到工作,到2006年底,损失掉的100万份工作中的85%将得到恢复。

  经济学家认为,因海啸致贫的人口中70%,即140万人,将于2007年摆脱贫困。

  “土地上已经种上了庄稼,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收割。仅在亚齐一地,约5000名农民开始重新开荒种地,”报告说。报告还说,生产要恢复到海啸前的水平还需二至五年。

  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发现,海啸难民已逐渐树立信心,特别是在斯里兰卡和印度。

  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反应迅速,大批援助及时到位,避免了更多死亡。尽管如此,批评者认为,海啸灾区的总体复苏相当缓慢。

  “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的报告称,遭海啸袭击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亚齐省,失业率从灾前的6.8%上升至目前的三分之一。在斯里兰卡,灾区失业率从9.2%窜升到20%。受影响最严重的是渔民家庭、小型农户、劳工、小商贩和旅游业从业人员。

  许多海啸幸存者生活在贫困中,造成这一现象除了海啸的无情,还有一些地区原本就存在的深层原因。例如,在亚齐,近30年的分离主义运动限制了这里的发展;在斯里兰卡,在海啸发生前,每天2美元收入的贫困人口就已达总人口的45%。

  因此,“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警告说,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劳动人口再培训,成立社区组织,提供生产设备,扩大进入市场的途径,制订更对路的政策等。

  报告指出,仍有数以万计的难民居住在临时避难所,他们不清楚自己最终将被安置在何处,这也妨碍了他们尽早开始重新工作。

  旅游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泰国人认为,700多冤魂不愿离开披披岛那景色宜人的海滩。一年前,他们在这里长眠。

  泰国导游李·穆辛的同事和顾客一年前在这里丧生,第一次重返披披岛时,李确实犹豫了一下。

  受海啸影响,泰国主要度假地普吉岛今年上半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同比下降了一半多,类似情况同样发生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尽管政府大力推动,但这些国家的旅游业依然笼罩在海啸留下的废墟阴影中。

  当然,也有比泰国更幸运的国家。马来西亚受海啸冲击小,旅游业受到的影响到2005年上半年就已消失。现在,游客数量已然回升,人们对大海不再害怕。

  印尼虽然是遭海啸袭击最严重的国家,死亡人数也最多,但受袭的亚齐省不是旅游热点,而游客最爱光顾的巴厘岛几乎没有受到海啸影响。对于印尼旅游业来说,海啸的影响力远逊于2002年巴厘岛爆炸、非典暴发和禽流感疫情。

  在印尼,最需要援助的旅游点是冲浪胜地尼亚斯岛,但由于大部分海啸援助都流向亚齐,这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在斯里兰卡,援助组织使用海啸劫后的悲惨图片募集捐助,但这样的形象却殃及当地旅游业。其实,斯里兰卡大部分海滩已清理干净,大部分受损酒店也都开放。

  旅游业是印度洋明珠马尔代夫的支柱产业,但海啸让这里的旅游业倒退了8年。目前,马尔代夫87个度假村中还有15个没有开张,今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数量将减少30%,这意味着政府收入至少减少4000万美元。

  救助

  海啸灾难无情,但大灾过后,人情温暖。联合国负责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兼紧急救援协调员扬·埃格兰说:“世界对海啸的反应堪称历史最佳。各国政府、企业、甚至个人释放爱心,慷慨解囊。对海啸的私人捐助令以前所有捐助相形见绌。”

  医师无国界协会并没有打出海啸捐助广告,即便如此,仍在海啸之后的头几天里接到潮水般涌来的捐款。捐款之多令这一组织不得不作出一个破天荒的决定:停止接受捐款,并请求已捐款的人们同意将钱用于救助其他灾难。大部分人都同意了这一请求。

  “我们遇到一些坚持捐款的人,他们得知我们不需要捐款后非常愤怒。我们在香港的办公室不得不关门,因为不断有人拿着装了钱的信封过来,”该组织荷兰紧急事务负责人马塞尔·朗根巴赫说。

  医师无国界组织收到了1.1亿美元捐款,其中2500万被用于救助海啸灾民,其他钱后来被用于援助南亚大地震、尼日尔和苏丹达尔富尔的灾民。

  海啸后的大量捐款保证了灾后一些紧急救助项目的开展,灾民的生活基本需求很快得到满足,也没有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然而,第一阶段过后,救助行动逐渐显现出缺乏协调的不足。经验丰富的大救援机构与联合国合作顺畅,但一些规模较小的“新手”就显得经验不足。

  众多基金会、援助机构自行对灾区作出评估,自行安排救灾物品的发放,而没有纳入联合国的统筹范围内,这使得援助工作支离破碎,一些地方拿到的救灾物资过多,而一些地方遭到忽视。

  医师无国界组织的医生来到亚齐给这里的人注射疫苗时发现,已经有人抢先一步做了这一工作,但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这可能导致一些人注射两三遍,而另一些人根本没能注射。

  还有一些救援组织急于向国内的捐款者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救援工作缺乏长期考虑。比如,斯里兰卡和亚齐的渔民收到许多捐赠的渔船,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警告,这可能导致当地过度捕捞。

  救援工作者们总结说,从海啸救援工作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是必须听取受援当地人的意见,让当地人参与进来。

  预警

  同样的灾难还会再次发生吗?法新社在一篇海啸一周年纪念报道中说,科学家通常拒绝预测地震的发生,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却一反常态。科学家们认为,很有可能再次发生能够引发海啸的大地震,而且发生在同一地点。

  “这就像撕裂一件衬衫。一个扣子开了,其他扣子将承受更大力量……所有的警报灯都闪着红色,”法新社引用巴黎地球物理学院研究员保罗·塔庞尼尔的话说。

  无论这一预测准确性如何,海啸预警机制印度洋沿岸各国来说格外重要。

  去年的海啸灾难过后,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就提上了日程。目前,耗资5300万美元的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已接近完成。这一系统由一连串潮汐测量装置、水下探测器组成。

  此外,印度洋沿岸的27个国家将建立国家级预警中心,其中3个将成为地区级中心。泰国和印尼还在一些容易遭袭的海滩建立预警塔,斯里兰卡建立了“海啸保护村”,印度出资2700万美元,要在2007年建立地区预警中心。

  然而问题是,如果海啸再次到来,这些预警中心如何将警告发布到偏远的海边村镇?各国政府能否控制海啸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本菲尔德灾难研究中心主任比尔·麦圭尔说,联合国资助的预警系统的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这个开端必须伴以有效的社区计划才能真正管用。

  按照设想,海啸再次来袭,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预警中心探测到这一情况,就会电话通知80公里外瓦拉格多“海啸保护村”的尚德尔萨纳·德席尔瓦,他是村中咖啡馆的老板,负责拉响海滩上的警报。然而,这一切建立在德席尔瓦那天在家,没有带领游客去探险旅游的前提上。

  科学家们作出如下假设:如果地震导致海岸外200公里处海水形成海啸,其移动速度将达到每小时750公里。这意味着海浪将在15至20分钟达到岸边。这点时间刚够人们逃离——前提是,预警机制已经到位,而且能够顺利工作。(徐海静)

责编:汤威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