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十五”计划应有理念上的突破
热点透视:“十五”计划应有理念上的突破
    从二00一年到二0一五年,中国即将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这不仅是中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中国第一个面临更复杂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计划。制订这个计划的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人们有理由对“十五”计划有更多的期待。与前九个五年计划相比,“十五”面临的背景非同以往:WTO、全球化、知识经济、技术革命、西部大开发、实现小康……“十五”计划在规划的思想、内容、方法、形式甚至理念上,都应有所突破。

    回顾以往,“六五”解决了农业问题;“七五”解决了开放问题,成功推行了沿海发展战略;“八五”解决了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九五”试图解决开始增长方式的问题;那么“十五”,中国要面对什么问题?

    首先,技术的进步要求中国重新审视综合国力。以多少吨钢和水泥、多少辆汽车代表国力已经不完全,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和人的创新能力。未来在重视实物产业的同时,更要重视人力资源、教育以及人的应变能力。

    更重要的是,政府角色无疑需要有根本性调整。当非国有经济在工业部门中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七十六,在GDP中占到百分之六十;当由市场决定的商品价格超过百分之九十六,而政府支配的国民收入仅占百分之十一,有必要在正确的位置上,促进提供社会的公共产品。

    有参与“十五”计划起草的专家提出,以下几个公共产品在“十五”期间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清晰地描述改革的前景。明白地向老百姓讲明未来的改革,老百姓还要支付多少钱,国家能够给的是什么,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对私人产权的保护等等。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什么,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崇高的价值观应该是诚信,讲信用。

    第三,包括法律法规、军队和警察的建设、环境保护、对穷人的帮助、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都要有更多的作为,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直接对经济的干预上。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专家还提出,以下一些问题有些敏感,却是“十五”改革难以回避的。

    怎样对待企业家才能?怎样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怎样对管理者的约束由党政行为转为公司内部的治理行为?

    怎样评价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目前,国企在GDP增量的贡献和所占用的资源不成比例,这无疑需要一些资源配置的调整,对这个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取向是什么?

    怎样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在强调大股东增值保值的同时,也能够保护一般投资人和利益?

    怎样调整政府的公共职能,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减少盲目和不合理的干预及由此引起的寻租行为,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使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城市化理所当然地成为“十五”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处在农村,而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之间二十个百分点的偏差形成了供给体系的扭曲,是国内总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市场机制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改革开放是动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是主要内容。把握得好,中国的发展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