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货币政策取向:适当扩大供应量
“十五”货币政策取向:适当扩大供应量
    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十五”期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当是:服从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防止通货紧缩趋势,适当扩大货币供应,并依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

    增加货币供应量

    面对通货紧缩趋势,从货币是外生变量角度讲,就是要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力争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的流动性。为此,需要中央银行适当调高货币供应量指标,改革现有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开辟新的投放方式,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扩大货币供给,给社会发出一个正确的导向信号。

    可行措施:一是扩大、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成员,推动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完善货币市场架构,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有效的市场基础;

    二是改进再贷款方式,增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

    三是使用再贷款方式处理金融机构的呆坏账。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变化,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做到流动性与供应量的适当匹配。在货币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M2的增长不宜低于15%;

    四是推动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变利润为第一指标,完善货币政策的实施基础,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五是完善货币的供给制度。建立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制度,加快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制度建设等。

    积极运用信贷政策

    从通货紧缩的内生性因素看,经济结构制约着信用扩张,需要处理好信贷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关系。

    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及时把握经济运行趋势和市场动向,综合考虑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发展和企业战略布局,努力提高信贷政策指导效果;

    二是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改革,鼓励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创新意识,改善金融服务,把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与商业银行的自主信贷结合起来;

    三是要拓展新的信贷指导方式,扩大运用再贴现和公布信贷支持名录等方式加强信贷政策指导,积极探索提高信贷指导效果的有效手段;

    四是要进一步搞好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投资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按规定和程序积极发放国债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和财政贴息技改项目配套贷款。

    发展货币市场

    “十五”期间应以“小步快走”的方式不失时机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首先放松贷款利率管制,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自主调整空间;然后是将贷款利率完全放开,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即包括所有金融商品的利率市场化。灵活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手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过利率政策调节社会资金供给的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与滞后,尤其是票据市场的落后对货币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操作形成严重制约。因此,需要把货币市场特别是票据市场的发展作为完善金融市场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再贴现业务,大力推广票据结算,完善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票据市场,疏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接渠道。同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更多地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变化,及时、适度地微调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和着力点。

    另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依然是“十五”期间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片面强调防范金融风险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不利于治理通货紧缩趋势。因此,要强调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重视合理的制度性安排,而不是一味地缩减资产运用。通过扩大信用规模,支持经济发展,把风险逐渐“摊薄”、“稀释”直至消化。同时,也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与WTO接轨的、竞争性的金融体制。

    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