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央视专稿】破译"哥德堡"号之谜(一)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13日 13:45)

  CCTV.com消息(中央电视台驻欧洲记者 顾玉龙报道):

  "哥德堡"号为何神秘触礁

  用"阴沟里翻船"这句老话来形容瑞典古帆船"哥德堡"号恐怕是比较贴切的。


哥德堡港

  200多年前,"哥德堡"号古商船三次往返于中国与瑞典之间,地球都被绕了几圈,竟然在离哥德堡港口900米处撞在一块明显的礁石上沉没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好似一个征服了喜马拉雅山的登山勇士竟然磕死在自己家门口的门槛上一样。

  为了弄清楚"哥德堡"号触礁沉没的确切海域,在瑞典采访期间,颇有旅游癖好的我特地徒步来到眺望触礁海域的最佳位置——哥德堡阿尔夫斯大桥中央现场察看。

  哥德堡海口礁石林立,如今的哥德堡港早已今非昔比,这里到处都是油罐和大吊车,工业区主要加工从挪威运来的石油。若不是阿尔夫斯炮台和礁石上的灯塔依旧,很难让人想到这里原先是一个古老的港口。

  "哥德堡"号触礁沉没了,但"哥德堡"号却留下了两项奇迹:一是"哥德堡"号上的80名船员当时无一死亡;二是从"哥德堡"号上打捞起来的小部分货物竟然足够弥补这次出海的费用。

  于是,有关"哥德堡"号为何神秘触礁成了当时、也是直到如今依然使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意外事故,有一种说法是船员自沉。其推测是船尚在半途,船员已经把船上的货物卖给了两个买主,为了避免丑行败露和逃避法律责任,只好自沉于港口。另一种推测是公司面临倒闭和破产,为了求得破产保护,只好上演了一幕"苦肉计"。据说当时曾有司法介入,但调查了很长时间,结果还是不了了之,"哥德堡"号的沉默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250多年过去了,如今重新整合的东印度公司讲究的是与时俱进。下水典礼前我们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哥德堡"号船坞门口采访约根先生时正好遇到一群参观者,我问约根先生:"如果此时你是这群游客的导游,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什么?"约根先生说:"我所要告诉大家的是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既不要忘记历史和传统,同时更需要有开拓未来的勇气和智慧,中国和瑞典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国家。"

  没有化妆的"新娘"


“哥德堡”号复原效果图

  随着3声礼炮,"哥德堡"号仿古帆船终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然而让许多人惊奇的是"哥德堡"号帆船既没有桅杆也没有帆,只有一个光秃秃的船身,看上去实在谈不上有多少美感,观众的这一惊奇的发现不亚于在婚礼上发现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的新娘好像没有化妆一样。我在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做现场直播时本来想早点给国内的观众解释为什么这艘帆船还没有桅杆和帆,但由于现场气氛热烈,直到"哥德堡"号在我背后露出了半个身子,我才恍然想起。

  "哥德堡"号的船体建造都是在室内进行的,由于搭建的室内船坞高度有限,所以高达30多米的桅杆只能挪到露天进行。按照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计划,"哥德堡"号将于明年秋天远航中国,所以造船工人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安装桅杆和帆。

  在"哥德堡"号明年首航中国后,还将在2010年再次远涉重洋前往上海参加世界博览会,届时"哥德堡"号将成为瑞典的参展展台。

  双腿没有双手跑得快

  "哥德堡"号是一艘1150吨的大木船,东印度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存放风帆的车间,并告诉我们"哥德堡"号一共有大小风帆13块,总面积有1900多平方米,相当于有10块网球场那么大。如果把这些帆布做成一个提包,足够可以宽宽松松地把"哥德堡"号装在里面。

  我看到帆布上的针脚密密麻麻,那位副总工程师说,为了保持"哥德堡"号的传统工艺,这些都是由有经验的老水手缝制的,每米80针,使用的都是精选的麻线。如果让这些工匠沿着自己用双手缝制的线路跑一圈,估计这些已经秃了头顶的老水手恐怕很难用双脚完成这几万米长跑。(待续)

责编:慕泉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