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电影批评与中国政治生活紧密相连
中国第一篇见诸报端的影评文字出现在1897年9月5日,题名为《观美国影戏记》 ,它比中国自己开拍电影还早了8年。如果说,这还只是一篇描述性质的观后感的话,那么,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最早的电影刊物《影戏丛报》、《影戏杂志》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我国电影评论的起步。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一度达到了异常的繁荣。 在民族存亡的年代,影评是爱国主义的号角,是传播与鼓动抗战精神的大旗。建国后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固然使电影批评一度十分活跃,从某种意义而言,也卓有成效,然而,与主流意识形态过于紧密的结合,也使影评未能对电影真正发言。影评的形式只有一种单一的政治评判。上世纪50年代对《武训传》的批评开这种单一的政治评判之先河,到了文化大革命,则越演越烈,并且为当时的极左政治所利用,演化成了电影的大批判。从《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兵临城下》、《清宫秘史》到《创业》、《海霞》、《春苗》、《决裂》,每一次电影大批判都与一场场轰轰烈烈政治斗争紧密相连。“四人帮”中的姚文元,俗称“姚棍子”,便是靠这种对电影、对戏剧的大批判起的家;而影评大家钟惦棐1956年却因为写了一篇3千多字的《电影的锣鼓》竟导之“右派”的命运,身陷囹圄20许年。至此,电影批评已经彻底失落了批评的特性,成为政治的标签、权力的附庸。
重大转机伴随着1976年的政治变革开始。由此,中国影评踏上了重新寻求现实主义批评传统的路径。终于,继30年代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第二个高潮。这个高潮与30年代相比,与建国后十七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于电影本体的关注。它与改革开放同步,与对西方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引进同步,与电影创作繁荣同步,与当时由第四代导演和崭露头角的第五代导演引领的电影创新运动相呼应,将一直主宰中国电影批评的主要模式——社会学批评,转换为以关注电影本身为主的电影本体批评,并出现了我国电影历史上难得的评论与创作互为促进的景象。当年电影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如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的文学性、电影新观念、中国的西部片等,既是电影创作实践中突现的新问题,而对这些新问题的热烈理论争鸣,又促使有诸多创新精神的电影作品的诞生。《黄土地》、《孩子王》、《盗马贼》、《红高粱》、《老井》、《黑炮事件》等影片的问世是电影批评的催生的结果,它们的出生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电影批评。80年代前中期中国电影批评的繁荣,不仅是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无出其右。当时发表群众性评论的《大众电影》印数高达960万,全国各类影评刊物多达400余种,全国各级影评组织有2万多个,每次全国性的群众影评征文,参与者动辄数十万人,甚至数百万人。《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之际,上海市发动全市大评论,投入者竟有近千万人,真的是匪夷所思!80年代真是一个电影文化大普及的年代。至今想来令人感叹不已。
进入90年代 ,大众影评衰退,专家影评兴起。“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是又一次思想文化转型。中国社会及其批评进入一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话语,以各种‘新潮’理论为边缘话语的‘众声喧哗’的杂语时代。”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批评已进入多元化时代。90年代初、中期,传统的社会学批评、电影本体批评及引进西方理论形成的意识形态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观众学批评、电影叙事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批评范式一齐登场。 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对以往单一的批评模式的反拨与整体性超越,在电影的批评的深度与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事实上,90年代初、中期,高质量的电影批评已经汇聚了多种批评方法,逐步走向视野更为广阔的文化批评。
对于2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对中国电影批评的走向与特点,我基本同意李道新先生在《中国电影批评史》中所做出的判断与评价。这就是说,中国电影批评从总的发展规律来看可以归纳为三大阶段,即从电影的社会学批评走向电影的本体批评,最后走向电影的文化批评。
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电影批评被人指为“集体失语”,其原因何在?
然而,到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批评并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如李道新先生所预期的继续走向深刻、走向博大、走向进步,而是出现了退缩、迷乱、无所适从的迹象。
电影批评在90年代后期以来竟逐步走入困境,陷入沉静与寂寥,被人指为“集体失语”,成了一个颇为尴尬角色,这究竟是何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使社会笼罩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气氛;而娱乐、消闲需求的普遍性增长,从整体而言,大众开始畏惧有深度的东西,追求快餐式的娱乐文化。由于商业社会中巨大的生存压力, 现代人往往精神压抑,需要强度刺激,公允的、细致的、思辩的、学理的评论备受冷落也在意料之中。而诸多大众传媒则从自身的商业利益出发,迎合时尚,趁虚而入,以花边新闻、内幕曝光、哗众取宠、无聊炒作,来吸引人们眼球;一切有价值的分析被排斥在外,更助长了大众欣赏趣味的普遍下滑。另一方面,批评总是与创作密切相联,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低谷,到2001年,全年观众仅为2﹒2亿人次,票房收入仅为8﹒7亿,平均全国人民每5年才有可能进一次电影院。电影既已“淡出”国人视线,为人所遗忘,又遑论电影评论?!加之90年代后期起,在美国大片大举入侵的挤压下,有的电影人试图以“恶性娱乐化”倾向之作或声画技术上的模仿之作与其相对抗,使一些文化人对这类胡编乱造,以娱乐感官、娱乐好奇心、满足观众窥视欲为主要目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作品不屑置评。
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影评论自身的确出现了危机
从评论界自身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的电影批评的确出现了危机。这一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影批评的思想根基问题。中国电影批评受社会与政治的影响有着久远的历史。建国后,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一度使中国电影批评充满锋芒,充满朝气,也一度使中国电影批评杀气腾腾,成为扼杀新生力量与创造精神的凶神恶煞。我们不必违言政治,电影批评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决计也离不开政治与意识形态,我们要研究的是电影批评中如何摆正这两者的位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而事实上,至今为止,我们批评界的思想根基并没有稳固的建立,我们的批评中既有延续长官意志、权力意志,不分青红皂白,借政治的大棒当头打去的一面,也有对于明显的陈腐、落后、庸俗的东西视而不见,甚至欣赏备至的现象。掌握理论、评论真正的思想武器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二是电影批评的理论根基问题。中国的电影理论一直是薄弱的。与西方电影理论相比较,“在方法的严密和视角的多样上,中国电影理论是相形见绌的。” 尽管近百年来中国电影理论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系统的理论。我们引进西方电影理论本没有错,也的确丰富了我国电影批评的理论宝库。但另一种情况同样存在。某一些批评家更在乎的是一种借助于西方电影理论以占据理论制高点的心态。他们实际上扮演的是西方电影理论传声筒的角色。为了将中国电影文本套进西方电影理论的框子,不惜削足适履,堆砌概念。说得重一点是带有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在对待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时,轻视者有之,鄙视者有之,尊重者有之,但即使是尊重者,也还不能做到将传统的文艺理论切实的创造性的转化。我们一度认为,我们在建国后十七中坚持的文艺理论、电影批评理论已经过时,这或许是正确的,但是从整体而言,我们还未能创造出适合我国电影历史与电影实际,足以让我们凭借的新理论。这无论如何,使得我们在展开电影批评时显得底气不足。
三是电影批评的异化问题。随着现代社会转型的加剧,电影批评越来越偏移正常的轨道。批评家的良知与公正是批评的生命,批评家的职责与道德的底线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而这一切现在却变得异常不易。利益的驱动,使评论与广告合伙,与炒作相类。将好的说得天花乱坠,将坏的也说成是一朵鲜花。美丑的颠倒,价值判断的失误,使观众对评论丧失基本的信任,以至出现了“评得越好,票房越低,评得越差,影院爆满”的可悲现象。电影批评的异化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比如,将无所不包的“大文化主义”以及流行的时髦话题,不分对象的对电影进行所谓“深度阐述”,貌似微言大义,实是自说自话,弄得观众与读者一头雾水。有的则又成了技术主义的奴隶,将电影文本一个个画面进行解剖、细读,使读者进入瞎子摸象的混乱世界。评论有时对作品宽容有余,什么污七八糟的货色,都被说成是多样化,个性化,呼吁给予保护,而有时则板起面孔,进行酷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骂得你狗血喷头,不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决不善罢干休。更多的是酷评与传媒相结合,一部新片出来,一片叫卖之声,以唯恐天下不乱及抢滩市场的心态,采用快速而肤浅,片面加极端的方式,制造的是一场接一场实际上与真正的评论毫不相关的新闻热点。评论正是这样逐渐抛弃了科学的品质,抛弃了审美、求知与思考,走向了堕落。评论的失足,不仅使读者与观众逐渐远离了对电影作品应有的欣赏、体味、理解、思索的健康心态,也纵容、助长了电影创作中的不良倾向。
电影批评的价值与对影评的反思?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界曾经掀起对我国电影评论的回顾、总结与反思的热潮。时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的钟惦棐在1982年写下《电影评论落后于电影创作》 一文,首次对当时的电影评论进行了检讨。时任副会长的罗艺军在1984年写下《中国电影评论概说》 从历史的角度对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电影评论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分别总结了应该记取的经验教训。1984年与1986年在钟惦棐、罗艺军的主持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分别在旅顺和柳州召开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电影学年会与首届全国群众影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专业与业余影评工作者都在150人以上。这两次会议一次偏重于专业批评,一次偏重于群众影评,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交流了展开影评的经验,讨论了创作与批评的历史与现状,特别对电影批评的作用与努力方向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界对电影评论着重从理论形态与历史叙述方面进行研究与反思。罗艺军主编的《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是对中国电影一个时代的整体理论思维的梳理与诠释。倪震主编的《改革与中国电影》 、黄式宪主编的《中国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 中诸多篇什讨论了电影批评在新的年代如何扩展思路,提出了中国电影批评的批评方法应该走向综合,社会、艺术、经济、技术、市场、受众等方面都应该进入电影评论者的视野。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批评史》 无疑是这个时期电影批评研究的扛鼎之作,是我国第一部勾勒中国百年电影批评全貌,以新颖的历史观、电影观、电影批评观对各个阶段的电影批评进行观照、分析,并对编写电影批评史应该具有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提出独立见解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