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鱼 彭涯 胥智慧 熊佳林
端午节,不知道这个日子是不是因了屈原。
每每想到中国端午节的来历,便格外地沉默和敬畏起来。脑海里老是浮现出那个“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他。我们没有资格同情他,甚至提起他的名字。想到他说过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就顿生一种中国文人为唤醒苍生而怀沙自沉、以死殉国的惊悚。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名字就能让我们感动,“端午”就是这样一个名字。
端午的来历甚多,最为传诵的还是那纪念屈原一说。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曾经一度很受楚怀王的重用,被封为三闾大夫。他一生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其中尤以与《诗经》齐名的《楚辞》最为卓著。后遭奸人排挤,屈原几经颠沛,放逐天涯,在
《屈原集》作者 文怀沙:端午节这个节,大家一听到端午节就想到屈原,因为屈原是死在投汨罗江的那个日子,是端午节,是
魂兮归来,回到故里。细雨蒙蒙间,又让人想起了那些遥远而无法忘却的过去。当年的楚家天下,已如东逝的江水,而诗人高贵的品格,却矗立千秋万载。他用不屈的生命刻写了千年的文明,用磅礴的精神奠定了华夏民族永恒的爱国情怀。
魂兮归来,重返汨罗。打江畔走过,用诗情传昭忠骨,用脚步丈量诗人一生的坎坷。淙淙流水边,可是他流逐的背影徜徉在江畔青堤?熔熔落日下,可是他爱国的热情燃烧了楚国河山?他不是那个年代的王者,却用一生的襟怀关爱黎民百姓;他赤胆忠心,在黑暗的夜里上下求索着远处的光明。
屈原纪念馆馆长 徐蔚明:屈原的求索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激励这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求索精神,是流淌在知识分子血脉中的一种精神因子,拥有了这种精神因子的时候,你在人生的道途上,你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你就有一种对真理、对事业的执着的追求。事实上,在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开掘出很多闪光的、属于民族的、宝贵的东西。屈原在作品里面所体现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恋乡情结,也就是说屈原对家国,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对于开掘爱国主义、对于奠基爱国主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他的民本观,“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隐于作品里面那些对民众、对劳动大众的那种炽热的爱,可以令我们感动的泪下,所以他对人民的爱是无私的。在两千多年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民本观,所以现在对我们的滋养依然是深远的。那么屈原的死,那是在文学上就开创了一种关于死亡的全新的命题。
《屈原集》作者 文怀沙:生命最可贵,但是比生命更可贵的就是“为什么活着”这个理由,活着的理由比活着更重要,屈原一辈子为这个活着的理由献出一切来。他对祖国的爱,他不是因为祖国爱他他才爱国,就当时的统治者楚怀王并不理解他。如果说我需要祖国的理解,所以一个人如果问一个人“你爱我吗”,这已经进入到商品了。如果你爱我我就爱你,你不爱我我就不爱你。如果我的国家给我吃鸡蛋糕,我就爱这个国家,吃窝窝头就不爱了。假定窝窝头都吃不上,饿肚子,就当汉奸。这是商品经济所反映的一个观念。屈原不是。一往深情,明知故犯,明明晓得祖国不能理解他,楚怀王不能理解他,但是他仍然改不了,没有办法,他爱祖国变成一种没有办法动摇的,不讲理由的程度。这就是我们的屈原的爱国主义的传统。屈原这个东方人,这个中国人,中国传统啊,一往深情的爱,不是等价交换的爱。那么,于是他死了以后,龙舟竞渡原来是作为一个喻神的活动,就像《九歌》是喻神的活动,但是到了屈原这里,(龙舟竞渡)为了去救屈原,所以划了船去救屈原。
竞渡曲(节选)(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竞渡(唐 白居易)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午日处州禁竞渡(元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汩罗江以一贯的平和出现在眼前。它也许曾风高浪急,也许曾有惊涛拍岸,但那是很古老的事情了,如今它就像一个老人,散发的只有生命的宁静和沉香。
屈原在汩罗江畔居住长达九年,一草一木,一乡一俗,都成为了他诗歌中清晰可循的物象。屈原碑林门楣悬联:“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1996年,曹禺曾为之撰《屈原碑林记》。进门楼沿石道而行,迎面只见天问坛上的屈原问天塑像。先生衣带飘冉,昂首向天。魂兮归来,也不能再看一眼昨日的故土。
屈原纪念馆馆长 徐蔚明:屈原,他的魂归于汨罗江,他的灵归于屈子祠,他的诗归于屈原墓,有江有祠、有墓、在这个地方,人们膜拜屈原的时候,就感觉到能够找一个定点的方向。那么作为一份遗产,这个地方见证了屈原在这一带“行吟泽畔”、“忧愁忧思”的形象。这条江、这座祠、这个墓,它承载的屈原的思想、屈原的灵魂、屈原的精神,乃至于屈原的作品、屈原的文化,所以就给人感觉到屈原其实没有死。
就在这江边,千百年间古今文人志士的脚步声沓然而至,步履匆匆。自屈原沉入汩罗江后百余年,汉有长沙太子傅,过湘水,在洲上焚诗以祭屈原。后是司马迁,他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来,站在屈原沉江的旧址,涕泪交流。韩愈来了,柳宗元、戴叔伦、孟郊、刘禹锡都来了。更近一点,又有白发苍苍的诗人余光中,他称汩罗江为“蓝墨水的上游”。篇篇的诗页,古老的文字,成了唯一的痕迹。他们像驿道小站上的过客,来了,走了。走的时候不忘留下新的诗句,供后人取暖。
湘中 (唐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
自古流传是汨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
空闻渔父扣舷歌。
屈平诗(宋 司马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屈原集》作者 文怀沙:屈原是非常爱太阳的,他有几句诗很出名的:“吾令羲和弭节兮”,羲和就是太阳神,也就是端阳,端午节的那个节日的象征,就是端阳节啊,端阳节是太阳的节日。他说“我下命令叫太阳慢慢地走”。太阳每天晚上要睡觉的,睡觉的地方叫崦嵫山,屈原下的命令,你要慢一点走,见到你老家,你不是困了吗?你要睡觉了吗?“望崦嵫”,见到这个你要睡觉的崦嵫山,“而勿迫”,压迫的“迫”字,这个字在古音念bi。“路漫漫其修远兮”,路还很遥远很遥远,“修”就是长,又长又远哦,“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四句诗是我看充分地表现了端午节的,端午又叫端阳,端阳节的,太阳节日的一个最好的来表达了屈原的思想。因为屈原讲,我需要“上下求索”,我要寻找真理。
楚辞是生长在汩罗江畔的一棵参天大树,楚辞亦是立于汩罗江畔的峻岭奇峰。那汩罗江上飘零的孤舟,如何载得动诗人的满怀愁绪?那远去的魂灵,如那江面上沙鸥孤独的身影,在遥远的天地间飘扬,最终消散。唯有诗句,唯有浸润在诗笺背后那条淡蓝的汩罗江水,它无声无息地滋养着中国文化之根,为那些飘泊的魂灵提供了温暖的归宿。
屈原纪念馆馆长 徐蔚明:从他的作品,他所创作的楚辞,他所代表的离骚,是中国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一座丰碑,给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而且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的小说到现代,一代又一代地滋养着文学大家,给文学体裁影响深远,因为他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也就是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形式。他的人格、他的作品,连他的笔下的神鬼都是美的,所以屈原给中国文人的形象,给中国民族的形象,是一个民魂,是一个国魂,是一个诗魂。
《屈原集》作者 文怀沙:司马迁讲“夫人莫不贪生恶死”,屈原跳江了,人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呢?而且你太无情了,对自己太残忍了,你应该留恋生命嘛!他的死是有条件的,就是我把我的生命牺牲了,我为了一个集体,为了一个群体,或者为了历史,为了后来的人,我让后来的人生活的幸福。所以,一些英雄志士唱着国际歌走出去,离开生命的时候,文天祥走的时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也是继承了屈原的传统,也是继承了端阳节的性格。成仁取义,这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的性格从最早的龙的图腾开始,图腾(崇)拜就是向往光明,而且能够忍辱负重这样一种性格。还有擂鼓的声音,如果说八月十五是吹着洞箫,晚上,那么端阳节应该是敲着鼓声在竞渡,擂鼓的声音。那个节奏很鲜明的,亮的,是个亮色的,把生存的理由看得比生存更重要的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个性的这样一个节日。
还是将这些被江水拍打了千年的感受和泽畔年年新绿如碧的一苇苇芦叶相裹的粽子一起咽进肚子里吧。从古到今,从小到大,粽子都是一个吃,但吃的心情已今古不同。老夫聊做少年狂,且把自己幻想成一条汨罗江的鱼,为了屈原一年一次的魂归,再吃一个粽子吧……
责编:吴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