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娱乐频道 > 农民帝国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蒋子龙 我骨子里是农民

CCTV.com  2008年10月30日 10:2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津报网  

  日前,著名作家蒋子龙推出了自己的最新长篇小说《农民帝国》。该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精品文学丛书”之一,以郭家店的发展变化为蓝本,以主人公郭存先的成长经历、

  人性蜕变及至最后毁灭为主线,细腻而深刻地描写了一群农民跌宕起伏的生活。这部蒋子龙花了11年写就的小说,是他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反思和反省。谈起自己的文学创作,蒋子龙说,他的创作不是靠才气,“我很笨,走上文坛,好多是偶然的因素,完全是瞎碰。”

  记者:新书的创作时间长达11年,这在您的创作生涯里很少见。

  蒋子龙:不错,这部小说断断续续、写写停停,确实磨蹭了很长时间,原因是觉得自己太笨。我很看重这个构思,也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该写这部小说,可开篇后常常感到驾驭不了,主要是对现代农民的命运把握不准,不能完全参透他们的灵魂脉络及现代农村变革的得失,其间我完成了另外两部长篇小说《人气》和《空洞》。对我来说,《农民帝国》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很特别的经历,其中的感悟也很特殊。关注现实就会有许多想法,老有想法就有创作的冲动。我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人,以前不让人觉得有才,因此现在也不会让人觉得“才尽”。不过是老牛慢车,细水长流。

  记者:作为“中国工业改革题材写作第一人”,您这次怎么会转而聚焦农村题材呢?

  蒋子龙:我从来没有刻意地要转变题材,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写农村,1984年我曾写过一部农村题材的《燕赵悲歌》,还得了全国中篇小说奖。我一直认为作家不该受题材的局限,那不是成熟的表现。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而童年会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骨子里是个农民,尽管已在城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我心里很清楚,自己早晚会写一部关于农民的小说。这是一种情结,一种责任。而眼下要反映中国现实,我认为没有比农民更合适的了。我的文学触角一直关注着现实,不可能不为其所动。以前有人说创作像十月怀胎,这倒有几分贴切。肚子里怀上了什么,就会生个什么,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现在《农民帝国》足月了,就生了下来。

  记者:您的作品似乎总能看到您家乡的影子。

  蒋子龙:我是个有“故乡情结”的人,是故乡的水土给了我营养,特别是我的文学情怀。当年有人读了我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下子就知道了我是沧州人。《农民帝国》中的环境、语言、风情、民俗等也很像我的家乡。我也怕太像了惹人对号入座,才特意到山东、河南的乡村呆过一阵,想减弱小说中的“沧州味”。

  记者:主人公郭存先的经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现实人物,创作时有原型参考吗?

  蒋子龙:郭存先是虚构的人物。我在塑造他时受到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启示,不能说是取自某一个人。我的创作一直接受生活的启示,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启发我。我的小说启发你产生怎样的联想,那是你的事。我之所以这样塑造他,自然认为他有很大的典型性,是一类当代农民的缩影。以他的本质来说,后来的堕落和犯罪完全可以避免,可他却成了罪犯……这正是这部小说想要提醒人们关注的一种现象。

  记者:郭存先从农民到农民帝国之巅再到阶下囚,让人惋惜,在他的人性蜕变过程中应该吸取些什么教训?

  蒋子龙:别,千万别自找沉重地到小说里去吸取什么教训。读小说能感受多少是多少,读后若能有点伤感,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点惋惜和遗憾,就说明读进去了,甚至还多多少少地被感动了。这就够了,对作者来说已经感到满足。

  记者:《农民帝国》在新浪上连载,但跟帖评论却很少。这样的反馈,是在您的意料之中吗?您对农民题材备受冷落如何看待?

  蒋子龙:那又怎么样?我原本也没指望这部书会畅销,乃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读者的这种反应不正好印证了小说所揭示的现实吗?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对《农民帝国》的一种认可,甚至可以说是恭维。

  记者:您对当前的网络文学怎么看?

  蒋子龙:网络文学不容忽视,已经成气候,谁想忽视也忽视不了。但网络文学最初的生气和锐利正在减弱,变得有些萝卜快了不洗泥,浮躁、粗糙,甚至急功近利,刻意制造轰动。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蒋子龙:接下来打算先写一组短文章还账,明年开始下一部长篇的创作。

责编:曹宇蕾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