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战地医院的古稀志愿者

 

CCTV.com  2008年06月08日 10: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青报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有1000多名志愿者,而吴殿华和焦静是最特殊的——他们一个73岁,患有高血压;一个72岁,患有风湿性心脏病。这对夫妻都不是四川人,也没有什么亲人在四川,可地震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从河北赶往灾区,当起了志愿者医生。

  5月12日晚,吴殿华一夜没合眼。他一边盯着地图,一边盯着电视,不断关注着汶川地震的最新消息。这位老人一生经历了3次大地震,前两次是1966年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那两次地震中,他都是医疗队长,冲在救灾的前线。现在,汶川又发生大地震了。

  “看到伤亡人数一个劲儿地上升,老头子怎么也坐不住了。他要马上去灾区。”焦静说,老头子生生死死一辈子,她怎么能放心他一个人去。她也要去。老头子劝不住,只好立了个规矩:“你非要去也可以,但你要是闹病了,给人家添乱,我可是救灾第一你第二,到时候你别怪我。”焦静答应了这个近乎“绝情”的条件。

  13日一大早,身为河北省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的吴殿华召集了3个值班医生,取了价值两万元的药品,带着自己医院的120出发了。“我准备的药品很齐全,连导尿管都带来了不少。”这位参加过两次抗震的老人相当有经验,外科用的夹板、辅料带了大半车。

  为了赶路,吴殿华专门向市公安局借了两个年轻司机,轮换开车。路上,除了加3次油外,这辆120没停过,终于在14日早晨抵达绵竹。“当时我们的目的地是都江堰,因为电视上说那里受灾最严重。抗震救灾的总指挥部也在那里。”吴殿华说。

  到了绵竹,有人告诉吴殿华,不用往都江堰赶了,这儿就是重灾区。“可不是吗,墙倒屋塌,伤员无数。这样的场景我最熟悉不过了。我们不走了,就地找抗震指挥部。”指挥部把这支志愿队安排到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当时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全面告急,伤员如潮水般涌来,不仅极度缺少外科医生,而且药品卫材也极缺。吴殿华小分队的到来无疑给医院提供了不小的支持。

  吴殿华已经不能做手术了,可作为冀州市仅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外科专家,他可以作全面的指导和管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喻洪钢说:“他真是尽心尽力,这么大岁数了,和年轻医生一样,几天都在工作状态中。”

  事实上,吴殿华和焦静比年轻人还能吃苦。地震后下大雨,他俩睡在帐篷下;没有床,在草地上铺层塑料布,塑料布下是泥水,可两位老人从不抱怨什么。

  记者采访时,焦静和一个年轻医生刚去德阳血库献血。“血库满了,工作人员登记了我们的名字和联系方法,说如果用得着,再让我们献。”焦静有些遗憾。

责编:王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