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2         



雕塑大地的元阳梯田


  “在远古的时候,是谁第一个开出了梯田,是那哈尼的祖先哈海和伍兴两弟兄;在远古的时候,是谁第一个挖出了大沟,是那哈尼的祖先阿嘎和梅因;在远古的时候,是谁第一个栽出了秧苗,是那高能的阿孃和虾奔……”

  这是一首在哈尼族村寨里流传甚广的民歌,唱的是哈尼人祖先开垦梯田的故事。

  1000多年前的唐朝,哈尼人来到了地处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的元阳,定居在海拔1400——2000米的上半山上。当时,这里全是山区,没有一块平地,但却气候温凉,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在山区种植水稻的唯一手段就是开垦梯田,于是经过几十代人的辛勤努力与实践,哈尼人逐渐掌握了因地就势、顺其自然的造田技巧。他们根据地形条件,能长则长、能短则短、坡缓的地方开大田,坡陡的地方开小田,甚至连那些在别人眼中毫无价值的沟坎、石缝也被哈尼人开出了梯田。

  元阳梯田堪称世界奇迹,有着“哈尼人的天梯”的美誉。它有四绝:第一绝是面积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多达上千亩,这种壮观的景象只有在元阳才能见到;第二绝是地势陡,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这样险峻的梯田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第三绝是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三千多级阶梯;第四绝是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山上的,可以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

  《生活》栏目的记者一到元阳,第一个任务也是第一个愿望就是登上一个制高点,尽快看到那曾被称为“哈尼人的天梯”的梯田。果然,哈尼梯田宏大的气势,壮观的景象让记者大饱眼福。

  站在海拔1600米的山上,记者为眼前所见的梯田景观所叹服,然而同时一个疑团也油然而生。种水田离不开充足的水源,日常生活更离不开水源,然而哈尼人的村寨建在山上,梯田也开在山上,这水源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哈尼人有一句俗话叫做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他们所采用的引水上山的办法会让你再次为哈尼人的智慧所惊叹。哈尼人居住的地方选择的非常巧妙,每个村寨上方必是茂盛的森林(无论是哈尼人的寨神林,还是村社所有的集体林,都得到严格的保护,村民使用木材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下方必是幽深的河谷,而村寨、梯田就在这森林与河谷之间。

  由于河谷里面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山间的云雾特别多。当云雾钻入山上的森林中,就被枝叶冷却成了水滴,无数的水滴汇成小溪从林中流出来。溪水被哈尼人的水沟引到村庄里,解决了村民的日常用水;从村里出来的水又由一条条沟渠流进了哈尼人的梯田里。这种由森林、村寨、梯田、河谷由上至下,构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良性的循环。

  哈尼人创造了梯田,梯田又养育了勤劳、聪慧的哈尼人。哈尼人从梯田中收获了稻谷,也从梯田中收获了爱情。梯田旁边的小房子,叫做田棚,这里不但是农忙时的休息场所,更是农闲时,哈尼姑娘和小伙子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哈尼人自称为天然神之子,他们来自自然,死后也要回归自然。人们把死去的亲人埋在梯田旁边的山坡上,让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守望、护卫着梯田。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不仅仅哈尼人开垦了梯田,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开垦的梯田也有着相当的规模。这些梯田与哈尼人的梯田紧紧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个梯田奇观。根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构成代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如梯田农业景观)的突出例证”,以元阳为核心区的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和梯田文化已经符合了申报世界遗产的条件并已经申报为世界遗产。这次申报的不仅仅是元阳的二十万亩哈尼梯田,还包括以它为核心区,分布在红河州各地的共八十万亩哈尼梯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副州长胡丽琼骄傲的对记者说:“我们准备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把这个地方建成哈尼文化的展区,使这里成为哈尼文化的中心,把哈尼族这个世界性的民族展示给世界。”

  梯田景观和梯田文化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多民族共同的劳动结晶,是哀牢山区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真实写照。梯田奇观和其他的许多古迹文物不同,像我国的长城、故宫,印度的泰姬陵等古代的人造奇迹,经过历史的变迁,现在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而元阳梯田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奇观,更是当地人民粮食的重要来源。每年春播秋收,它都要变幻几次颜色;每年因人们的耕作,它又在不断的改变形状。由于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的采取各项保护措施,进一步改善地区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哈尼梯田会更加的丰饶、美丽。

  《生活》记者元阳拍摄花絮

  哈尼人的石刻分水

  全福庄和箐口村是两个相邻的村寨,哈尼语叫做欧普其宗,就是两个葫芦的意思。传说远古时候,神在这里看到一个哈尼青年在栽荞麦和苞谷,因为没有水,青年显得力不从心。于是神动了怜悯之心,把两个葫芦放在这里,变成了两个水源林,从此这个地区就有了充沛的水源。

  传说固然美丽,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尽管这里水源丰富,但在农忙季节,还是会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这时两个村子的村民们便会采用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方式来分配有限的水源,那就是“石刻分水”。用一个分水石将水流分开,一边流到全福庄的水田里,另一边流到箐口村的水田里。因为全福庄比箐口村面积大,田比较多,所以流向全福庄的水就多一些。据当地老人介绍,最初用来分水的不是石刻而是木刻,但因为木刻不太耐用,又容易被破坏变形,有失公允,所以后来就改为石刻了。

  石刻分水的办法固然古老、原始,但它始终都闪动着哈尼人最质朴的智慧之光。

  哈尼孩子的出门礼

  哈尼族有一种传统仪式,当一个村子里有小孩长到13天的时候,就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出门礼”—— 他的所有亲戚朋友都要象征性地挖一个梯田,祝福这个孩子。如果是男孩的话,就祝福他长大后像攀枝花一样高大强壮,成为一个种田能手;如果是女孩,就祝愿她象山茶花一样既美丽又能干。举行完仪式后,参加的孩子们都会得到一个鸡蛋作为奖励。虽说对于大多数的孩子们来说,参加仪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吃鸡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今天这个仪式的意义。

  肥水不流外人田

  哈尼人对水的利用非常充分,除了灌溉梯田、用水能碾米之外,还有一项重要而又有趣的用途——放水冲肥。村寨里每家都有自己的积肥塘,到了栽秧的时候就把自家的肥料挑到水沟边,借助水的冲力冲到自己的田里头。这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家的肥只能冲到自家的田里头,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于是沿途各家就都要保持高度的自觉,把自家的水口堵起来,免得别人的肥水流到自己的田里头。

  村民们还常常把从旧房中拆下来的土也直接倒入沟中,这样既给田里施了肥,也省下了背土的劳累。如果你看见有人在扒水沟里的土,千万不要盲目的给他定上破坏水利设施的罪名,十有八九他是在放水冲肥。 哈尼人就是用这种原始而智慧的方式展现着他们天人合一的神奇生活。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