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2         



哈尼梯田———蛮荒高原的乐章


  黄绍文

  云南是高原,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这里我镜头要对的不是那大山的层峦叠嶂,也不是那苍山如海的景

  色。它是云南高原上特有的一种最动人心魄的自然;它把那大山谱写成一首首高原上蔚为壮丽的乐章;它就是

  蛮荒高原上层层叠叠的哈尼梯田。

  据有关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源于长江和黄河上游的甘青川藏接合部地区高原古羌族群。秦汉之际,“和

  夷”族群之一的“和尼”( 哈尼) 继续向东南、西南、南三路迁徙,逐渐完成了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嬗变转型

  。唐宋以降,哈尼族以梯田稻作为轴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定型于滇南元江( 红河) 水系和澜沧江水系,

  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得到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清的哈尼梯田已发展成巨大规模。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名著

  《农政全书》中,将哈尼梯田列名于中国农田史上的七种田制之一。清嘉庆《临安府志·土司志》对红河南岸

  壮丽的哈尼梯田景观作了这样的描述:“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

  而登。有石梯磴,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数里不绝。”梯田是哈尼族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哈尼文化

  杰作,梯田的分布区域与哈尼族的居住区域合二为一,哈尼族聚居或散居的地区,都有梯田散布其间。在哀牢

  山区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是梯田最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4 0 0 ~1 8

  0 0 米之间。此间的哈尼梯田布满河谷山梁,有不少高达数百级的“田山”,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像一架

  银彩带的天梯伸向天边。

  红河( 元江) 流域、藤条江流域、李仙江( 把边江) 流域的地势起伏沉降剧烈,哀牢山各群峰山顶与山脚

  河谷地带,海拔高差均在2 0 0 0 米左右,呈群峰凌空、缓坡山梁绵延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十里不同天地

  ”的立体气候,全年干季和雨季分明,雨热同季,这十分有利于水稻的栽插和生长。加之,三江流域的植被也

  呈立体垂直分布,从山顶至河谷山脚分别为山顶苔藓矮曲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落叶绿阔叶林、稀树草坡

  以及季节雨林等植被。历史上,由于大山大河阻隔,人烟稀少,因此,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里,呈林海碧波、

  山野苍翠、古木参天。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的森林覆盖率占各县

  土地面积的6 0 %以上。如此生态的三江流域涵养了丰富的水土,为哈尼梯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涤攀?。

  在这些茫茫森林里,四季云遮雾罩,降雨量充沛。同时,又从炎热河谷里蒸发升腾的水气到了一定高空也

  化为绵绵雾雨,终年不绝,汇成山间无数水潭和溪流,形成了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区红河南岸素有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称,这成为哈尼梯田农业可靠保障。哈尼人利用这一有利的自然优势,在海拔4

  0 0 ~1 8 0 0 米的山腰上,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开垦出大小不一的层层梯田,沿着蜿蜒的山势铺

  排展开,伸展数十里,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似道道天梯由山脚直逼山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凌霄,

  被誉为“哀牢梯田甲天下”。

  随着秋冬季节的变化,哈尼梯田展现出迥然相异的自然景观。秋天,放眼望去,一座座金黄色山的稻浪,

  千里飘香,形成哀牢山区的一大奇景;冬春时节,沿南面的江河峡谷逆流而上的云雾,充塞了山山岭岭,平时

  纵横交错的沟壑,已完全化为洁白平坦的云海,汹涌滚动,奔腾不息,远处的高山,山尖刺破云海,巍然耸立

  ,一座座遥相凝望;照在云海平面上的霞光,反射出道道五彩缤纷的光环,一派云蒸蔚霞。隐没在云海中的梯

  田与村落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犹如人间仙景。此时,天公造物的神奇和哈尼人智慧的杰作,浑然融为一体,

  交相辉映。时至中午云海已散尽,还原出波光粼粼的层层梯田。

  一座座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

  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哈尼族古老的《天、地、人的传说》中说:大鱼创造了宇宙天地和第一对人,

  男人叫直塔,女人叫塔婆;塔婆生下2 2 个娃,其中老三是龙;龙长大后到海里当了龙王,为感激塔婆的养育

  之恩,向塔婆敬献了三竹筒东西,其中一筒里盛有稻谷种。也就是说,哈尼人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便有了稻

  子。这说明哈尼人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民族之一,水稻种植是哈尼人古老的生产内容。千百年来,哈尼族凭自

  己的双手和智慧,将哀牢山区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将陆稻改良为水稻,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

  ,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

  哈尼梯田,由于地处滇南哀牢高山密林之中,千百年来不被外界所知,它们不像长城和金字塔等人工建筑

  一样被人称道赞誉。但是,它所表明的是哈尼人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蕴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深刻认

  知和把握,折射出哈尼人高超的生命智慧,堪称人间奇迹。今天,长城和金字塔已成为文物古迹,而哈尼梯田

  却依然活着,仍是全体哈尼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哈尼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物质载体。

  哈尼梯田,是哈尼民族精神的象征。一座变成田的山,是一种顽强崛起与耸立的生命力的显现。无数座变

  成梯田的群山,便如一块顶天立地的自然丰碑! 人和大自然相比是渺小的、柔弱的。人要与大山展开较量,那

  就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挑战,同时也是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扬天勃发! 开山造田,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继承,是精卫

  填海意志的绵延。靠着这种意志,凭着这般精神,哈尼人民一年年、一代代谱写了这首恢弘的自然乐章。这梯

  田曾耗尽了哈尼人无数代生命年华,把世世代代的悲欢都写在山里的梯田上。

  哈尼人靠山吃山,这梯田养育了无数代哈尼人的生命。但由于人口剧增,祖先开垦的梯田难以养活激增的

  人口,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化。为了物质生活的需要,哈尼人拼命地开垦新的梯田。但今天的哈尼山寨,可供垦

  田的土地也所剩无几了。为了在原有单位面积上提高产量,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也发生着矛盾。但经两相比较

  ,哈尼人理智地看出了传统梯田业的优劣,认识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差距,因而逐步接受了现代农业

  的科学种田与管理、改良新品种、革新生产工具及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现有梯田面积的内在潜力,

  增加梯田耕作的科技含量等新举措,纷纷被哈尼人所采用。哈尼人终于接受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以及环保农业

  等全新的概念,从过去单一经营稻谷生产结构,开始走向农、林、牧、副、渔交融发展的立体梯田农业。从而

  使哈尼梯田展现出乐观的发展前景。

  哈尼人祖祖辈辈在梯田文化氛围中生存,这块壮丽的桑梓故土永远令人梦魂牵萦。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

  彩,山外天地也同样美丽。于是,步出古老的山寨参与外面的大千世界,已成为当代哈尼人的共识。因此,年

  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去求知、求学、求财……哈尼人随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哈尼文化第二次大转型

  的潜流,正悄然涌起。如果说由游牧转向农耕,是哈尼文化第一次大转型的话,那么,第二次文化转型的完成

  ,将使哈尼人的社会由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脱胎而为开放的、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