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纪事之一:记忆之旅
在上世纪5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都兴起了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刚刚摆脱了殖民压迫的新中国,自然把目光投向和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非洲大陆。新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最强音由此奏响。非洲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一种情结,或是一段音乐,或是一个电影,或是一张老照片,点点滴滴的记忆碎屑在此去非洲的游历中凝成了一段完整的回忆。
非洲纪事之二:医疗队(上)
在非洲,医疗队几乎就是中国的标志。自1963年4月6日我国政府正式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到今天,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在这四十年里,医疗队赢得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尊重,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尊重。在阿尔及利亚的大街上,很多人都会用中文说:“你好!”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胜得过任何的溢美之词对援阿医疗队这四十年来的概括和总结。
非洲纪事之三:医疗队(下)
俗语说入境随俗,一批批的中国医疗队员们进入美丽神奇的非洲大陆,除去让人应接不暇的奇风异俗,让他们感到难以习惯、但却必须去适应的是当地艰苦的生活和医疗环境。在他们治病救人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和挫伤。40年来,中国医疗队一共有44人因公殉职,抛妻离子,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这种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生命的诗篇,自有一番动人之处。
非洲纪事之四:坦赞铁路的十年
东非的热带草原四季常青,草原的尽头是乞利马扎罗雪山,著名的坦赞铁路就绵延在这绿洲深处。这条铁路是由中国工人修建的。1972年国庆,因为文革,已经禁演六年的相声再次登台亮相。马季和唐杰忠的相声以坦赞铁路的建设为背景,一夜之间,斯瓦西里语的笑话传遍全国,坦赞铁路也以它独特的方式进入了中国人的记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坦赞铁路就像一个遥远的传说,无论是从空间还是时间看来,都距离我们太远了。但对于参与过坦赞铁路建设的人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记忆,也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际遇。
非洲纪事 之五:爱在尼亚美
尼亚美是西部非洲尼日尔共和国的首都。尼日尔意思是“黑色的河”,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尔河从尼亚美市中心流过。尼日尔北临撒哈拉沙漠,境内60%的国土面积被沙漠覆盖,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联合国的全球经济排序中,尼日尔是世界上第二贫穷的国家。
尼亚美有一家地道的中餐馆,餐馆的主人是一位中国女性,名叫吴文毅。吴文毅出生于广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年前她只身一人从中国来到非洲,也展开了一段跨越国别和种族的爱情故事。吸引吴文毅义无反顾走进非洲的是黑人阿布巴卡尔,他是尼日尔北方图阿雷族一个医生的儿子。阿布现在担任中尼合资纺织厂的尼方董事长。阿布与吴文毅的爱情故事开始于14年前的上海……
非洲纪事 之六:维和非洲
刚果(金)位于非洲中部,素有非洲心脏之称,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刚果人民开始反殖民的独立运动,但是由于刚果(金)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藏,西方国家一直不愿意放弃对这里的干涉,造成刚果(金)复杂的政治局面。目前刚果(金)政府仅仅控制着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其他地区的反政府武装派系林立,冲突不断。由于刚果(金)国内连年战乱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维和观察团从2002年开始进驻刚果(金)。
2003年4月,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部分,中国维和部队进驻战乱最频繁的刚果(今)东部地区。这支特殊的部队包括433人的医疗分队和175人的工兵连,在故园万里的天空下,在疾病、战火之中,他们将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面临怎样的生活呢?
非洲纪事 之七:拉各斯历险记
拉各斯是尼日利亚西部一座风情浓郁的城市,尼日尔河穿过拉各斯的城区,从桥上看,拉各斯像曼哈顿一样繁华。这里曾经是尼日利亚的首都,1992年迁都阿布贾后,拉各斯仍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拉各斯实际人口超过一千万,是非洲最大的城市。拉各斯还是西非地区华人、华侨人数最多的城市。
然而就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尼日利亚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而且由于一直以来的军政府执政,大量的武器散落在民间,社会治安不太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拉各斯,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华人酋长胡介国。胡介国于1978年来到拉各斯,如今他已经拥有一个以餐饮、酒店、建筑为主的集团公司,身家过亿,他在拉各斯创业经历就像一个传奇。但是就算是这样显赫的人物,也曾经对当地的抢劫心有余悸……
而据当地海豚渔业有限公司的中国船员讲述,这里的海域更曾经是海盗的天堂……
非洲纪事 之八:寻访俾格米人
喀麦隆南部罗贝河的入海口是一座瀑布,河水以跳跃远的方式直接泻入大海。大西洋海风摇曳椰林,罗贝河河口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罗贝河之所以著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河流两边的密林中,生活着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一般成年男子身高在1米5以下,女子更矮。俾格米是黑非洲最古老的人种之一,曾广泛分布于热带非洲的许多地区,几个世纪前,它还曾有200多万人口。但是今天的俾格米人总数只剩下不到25万,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四、五个国家当中。
在罗贝河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深藏着真正的俾格米人的村落,他们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息繁衍。在现代文明无孔不入的今天,俾格米人的生活是否一如既往?本集将带你揭开原始部落的神秘面纱。
非洲纪事 之九:南非寻宝
对于追逐冒险和财富的人们而言,南非无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十九世纪,一个名叫乔治•哈里森矿工到南非来淘金。在屡受挫折之际,哈里森找到了一块石头,继而发现了一条真正的金矿矿脉。但穷困的哈里森仅仅以10英镑的价格出让了开采权,而事实上,这是一条长四百三十公里,宽二十四公里的大金矿。
哈里森的发现引发了南非汹涌澎湃的淘金热,1886年的淘金热赋予了这个城市最初的生命,黄金的发现造就了城市的繁荣,约翰内斯堡也就因此成为黄金之都。金矿开采是南非支柱性产业,南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开采国。
这里似乎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一八六零年左右开始,来到南非的移民在金伯利发现了钻石。此后人群蜂拥而至,掀起了更为狂热的淘钻热……
本集将带你亲临无数人南非寻宝的足迹。
非洲纪事 之十:摩洛哥的色彩
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就是白色城堡的意思。夜幕下的卡萨布兰卡色彩斑斓,但这座梦幻中的城市最真实的颜色是白色。就像所有的记忆一样,经过时间的漂染,一切都会现出浅浅的白色来。卡萨布兰卡恰恰和记忆有关。
公元682年,一支阿拉伯帝国远征大军沿地中海南岸挺进,来到摩洛哥以西的海边。他们面对波涛汹涌,一望无边的大西洋,认为这里可能就是大地的最西端。统领这支远征军的穆斯林大将军随口叫了一声“马格里布”,阿拉伯文的意思是最西的土地,落日的地方。卡萨布兰卡就在这片最西的土地上。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一部反映反抗法西斯的影片《卡萨布兰卡》,从此,白色城堡卡萨布兰卡进入许多人的记忆中。本集将带你领略如影如幻的摩洛哥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