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纪录片》栏目开播已经两年了,现在读者看到的文字是这个栏目一些优秀节目的结集。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一些系列片,投资大,周期长,选题独到,动用的知识资源也是全方位的,因此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这里收录的一些节目如《荡涤尘埃》、《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风云》、《发现曾侯已墓》等播出后不断收到观众的电话和来信,要求购买相关节目的VCD或录像带,并索要节目解说词。看来,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结合是一个值得很好探讨的课题。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资源和优势,将是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如果将电视资源与图书出版结合起来,其广阔的前景将相当客观。对电视人来说,也就是要寻找一种影视媒体平面化的方式,电子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会大大拓展收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像中国》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现阶段,历史的传承和文明的积淀需要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从二十世纪最后10年开始,中国的知识界进入明显的转型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思想资源转化为电视资源。中国纪录片的崛起,是知识界的一种资源回归与创新的结果。中国纪录片的成熟正以愈加有力而有效的方式参与着对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文化的构造过程。它既得利于电视文化的迅速扩张和繁荣,又依赖于斑驳多样而生机勃勃的文化格局。对近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纪录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和民间文化形态的构造者和主要承载者,其中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想象方式和创造方式,在建构和变革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正起着填补知识界某种空白状态的作用。这本书里收录的纪录片文本大部分是关于历史的,“触摸历史,实录变迁”一直是栏目的基本定位,两年来的实践,《纪录片》栏目已经探索出一条创作历史纪录片的有效途径,也培养了一大批固定的观众。中国是一个“史传”传统浓厚的国度,近二十年来,几乎每一部回顾历史的纪录片都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反映了中国观众对电视人文化趋向的期待。“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已经成为是中国电视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共识,在我看来,人文频道或人文化栏目的受众将越来越多,并逐步趋于稳定,这是值得电视人珍视的资源。
《纪录片》栏目在中国知识界颇受好评,一些优秀的学者像李辉、尹吉男;著名作家如冯骥才、刘心武、方方等一直在与栏目合作。这种良好的学术背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极大得提高了片子的品位。同时,栏目对于中国纪录片人来说更是有着很好的感召力,书里收录了数十位中国纪录片优秀导演的访谈,他们的坦诚和对纪录片的热爱是令人感动的。
书籍阅读具有鲜明的个人性、选择性和随意性,文字的深沉也是别的媒体无法比拟的。相对于一闪而过的屏幕,读书就显得从容许多。《影像中国》是一套有趣的书,图文并茂,叙述生动,随便翻翻,开卷有益,所以我很乐意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