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主题旅游     结伴同游论坛     视觉天地论坛     出行参考         



圣地巡礼:寻访伟人故里韶山冲


  韶山,因一位伟人在这里诞生而名扬四海;韶山,因一种革命精神在这里折射而光芒永照。恰逢建党80周年之际,记者和上万名海内外游客一样,满怀着景仰、崇拜和追寻,在南国清爽的晨风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冲。

  这块神奇的土地,水绕山环,风光旖旎。韶山冲是一条狭长的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毛泽东故居是个座落在山冲“上屋场”的古朴农舍,环抱于青山白水之间,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下。屋门上悬挂着邓小平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熠熠发光。导游介绍说,东边13间用小青瓦盖顶的是毛泽东家,西边5间茅草房是邻居家,中间青瓦盖顶的堂屋为两家共用。

  瞻仰毛泽东故居,堂屋里摆放着当年使用过的方桌、板凳,厨房里有灶台,卧室里有木床,摆放农具的地方有蓑衣、耕犁等用具;牛栏、谷仓、柴屋、猪舍,还有刻满沧桑岁月的石磨和水车,静静地伫立着,似在无言地诉说。穿过故居门前的小坪,便看到绿油油的稻田和两口相连的水塘,小塘植满莲藕,大塘水面宽阔。据说,毛泽东少年时代经常在这里游泳。

  一座农家土坯房,弥漫着浓郁的农家气息,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然而却有五湖四海的人们象“朝圣”一样前来参观、瞻仰、寻访。韶山村党支部书记毛雨时告诉记者,到2000年止,走进韶山的总人数达4300万人次,其中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15万人次,副总理和部长以上领导人110多位,国家元首47人,港、奥、台同胞和海外华侨12万人次。

  淡淡的阳光穿透树缝,洒落在清新的泥土地上。今日的韶山冲,韶峰依旧耸立,鸟儿还在鸣唱,男女老少的游客们早已从四面八方赶来。车水马龙,人流涌动,却没有太大的喧闹,有的只是唏嘘感慨,拍照留念和对韶山冲以及一个伟大时代的一种追忆、缅怀、沉思。

  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生在这里。1910年秋,毛泽东在韶山读了6年私塾后,胸怀远大抱负,第一次走出家乡。离开时,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25年,毛泽东返回家乡,点燃韶山农民运动的烈火。毛泽东卧室上面有一个小阁楼,当年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召开秘密会议,建立了中共最早的农村支部之一的韶山党支部,毛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吸收毛新枚、李耿候、钟志申、庞叔侃4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

  1927年1月,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回到韶山。在一家人用餐的横屋里,毛泽东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民运动情况,后来写出了重要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解放后,毛泽东曾于1959年和1966年两次回乡。1959年6月25日,怀着对家乡、对乡亲们深厚的感情,早已成为新中国领袖的毛泽东回到韶山,此时他阔别故乡已整整32个年头了。在家乡,毛泽东宴请乡亲,特别邀请了自己的亲戚和亲属、烈士家属、老地下党员、老农民协会会员和老赤卫队员。两天时间里,他接见了3000多群众,占韶山冲当时总人口的一大半,热闹的场面浮现在毛泽东的眼前,几十年的往事似江涛涌上心头,浮想联翩,写成闻名于世的诗篇《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韶山养育了毛泽东,韶山还养育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毛泽东先后有6位亲人为国捐躯,自韶山建立党支部起,前后有40多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73岁的毛迪秋老人,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毛福轩的悲壮故事。

  毛福轩1897年出生在韶山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懂事起就打柴、放牛、打零工、做短工。1922年秋经毛泽东介绍到长沙湘区委员会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当勤杂工并半工半读。同年冬,他受毛泽东派遣到江西安源路矿开展工人运动,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毛福轩回到韶山,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他在上海化名毛恩灏,打入国民党金山县政府当了一名警察。1933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福轩因叛徒出卖而被捕,5月18日被国民党惨杀于南京雨花台。在遗书中,毛福轩写道:“余为革命奋斗牺牲,对于己身毫不挂虑”。

  还有最初加入党组织的庞叔侃、李耿候、毛新枚、钟志申,他们后来都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最小的年仅22岁。毛福轩等5人,被韶山人民誉为“韶山五杰”,他们光荣的革命事迹,广为流传。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韶山人紧跟党的路线,紧跟时代步伐,永闯潮头。韶山村支书毛雨时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的韶山村,早已是湘潭市的第一个小康村。村里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现在的5200元,85%的村民住进了小楼房,全村有20多台私人小轿车,四五台家庭电脑。村里的集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领到村里发放的养老补助金。

  在韶山采访,记者总被一种精神所感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慷慨激昂的诗句,不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就是这样的韶山精神,在感动着记者,感动着每一位慕名前来的人们。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