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神州风采     百姓生活     时代楷模     合作单位         



虽无大嗓门 沟通无极限(东方电视台)


  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曾经在接受中央新闻媒体采访,谈到有关上海未来发展问题的时候,陈良宇拿出了三张卡,那分别是交通卡、社保卡、银行卡。他说,现在的上海人生活在这三张卡编制的信息网中,这三张卡还将继续拓展功能,让上海人的生活进入更新的状态。其实,这三张卡的背后是一个宏伟的上海信息港建设,而这三张卡的出现也决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今天我们《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人》系列报道,就请广角记者潘雯带我们一起来追寻上海城市信息化的轨迹。

  “沟通无极限”是一句广告语,更是信息时代的一种真实写照。但其实,上海信息港的建设带给我们这个城市和我们每个人的,绝不仅仅只是加快了沟通的速度和带来了便利,也不仅仅只是方便了我们的交易改变了我们的付款方式,它最本质的改变是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而背后支撑它们的是“科学技术”。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正是我们这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之一,未来上海的建设是朝着信息化的方向,也就是朝着科学理性的方向。

  对于家住藩瓜弄一带的老街坊们来说,这个声音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那不就是当年电话管理员张阿姨特有的大嗓门吗?转眼,她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了。

  (采访):张阿姨:“我们以前电话亭只有这么小,只好容两个人,三个人都容不下。”七、八十年代,电话还是新鲜玩意,偌大一个藩瓜弄小区,3000多户人家,总共就设了这么一处公用电话服务站,想打电话都得挤在这小小的房间里。

  (采访):张阿姨:“这里门开着,里面我摆了两排矮凳子,翁阿姨是管理员,过来看到,说你们里面怎么香烟头这么多,许多人坐在这里抽烟。”香烟头是那些等得不耐烦的男人们扔的,当时打一个传呼电话花上半小时是家常便饭,碰到大过节的,这排起的队伍可就长了。(采访):张阿姨:[生意好的时候,是不是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没有的,我就坐在这里吃,坐着坐着,肚子也坐得老大老大的。”那会,谁家来了电话,张阿姨得负责记在小字条上,她记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采访):张阿姨:“煤气没关,早上急匆匆走了,他们来电话,说谢谢你上去关一关。”(资料)不过,让张阿姨觉得最有趣的还是时不时得当当地下情报工作员。

  (采访):张阿姨:“有时候小青年朋友来电话,他们爸妈不同意接电话,这种电话也有的,我们心中有数了,他关照说,下次你喊我电话,姓就不要喊了,你就喊我,我就晓得了。”不过再当心,经过大喇叭一叫唤,常常是有谁要加班,有谁晚回家,整个楼都知道。

  (采访):小区居民:“张阿姨喊起人来不得了,喉咙响啊。有人结婚、有人生孩子,有人还是第二胎,我都晓得的。”其实,张阿姨和她的公用电话站发生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很普遍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盛时期,整个上海市有 3000多处公用电话站,它们几乎就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过进入90年代,张阿姨的电话站开始慢慢地寂寞了。普通百姓家里开始装电话了。到了1995年以后,连线路复杂、建筑结构老化的老城厢都拉进电话线了,市民家中悦耳的电话铃声代替了张阿姨的叫喊。50年来劳苦功高的传呼电话,渐渐功成身退了。

  (标板)藩瓜弄的这个电话站命运如何呢?

  在小区里找了好久,在居委会指点下,我们才找到了那4只电话。(实况:现在电话几只?1只,2只,3只,4只)怎么搬到小区门口了呢?还卖起吃的来了?

  (采访:电话员—— 里面居民90%家里有电话,不需要叫了,不需要传呼了,所以我们就自己想点办法,开在门面这里,卖卖饮料食品什么的)

  (实况:"亭子间嫂嫂电话","603,姆妈电话叫侬过去)这样的叫声,是真的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远去了,今天的上海街头,已经有了更为独特的电话风景线。豫园电话亭古色古香;南京路多媒体电话,先进时尚;移动公用电话简单方便;IC卡电话亭造型别致、色彩绚丽。 根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到今年8月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97万,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90%左右。手机的发展比固定电话更为迅猛。1995年上海移动客户数为16.8 万,全年通话量6.7亿分钟,2000年底达到283.39万,年通话量70亿分钟。目前上海移动用户数刷新为360多万,加上上海联通130多万用户,全市手机用户数直逼500万。

  (采访:上海电信总经理——各种电信服务和品种应用而生,琳琅满目。现在有很多新名词:isdn、adsl、fttb+lan,伴随着电信新业务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窄带上网,方兴未艾;宽带上网,已经勃勃兴起。)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到今年6月底,上海每一百个人拥有电话74.6部、手机28.4部,因特网用户超过200万户。这些数据都表明了上海信息化产品的普及率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了。信息化建设成果虽然没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那样直观,但它的的确确改变着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上海人的生活质量,上海进入信息时代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市民小王可是位老网民了,如果说刚上网那阵还有点"网络痴迷症"的话,那4年过去了,对于网络的态度也已经平静下来。可是最近,家里新装的宽带又让他着迷了。

  (采访:市民 这份东西一共有19。6兆,如果是modem下载,有可能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现在我只要3分钟。非常之快。)同以前只是网上冲浪、下载点东西不同的是,如今小陆还可以在自己区里的宽带用户之间,开通网络可视和网上商店。

  (采访:市民 怎么说呢,电话线上网总是比较慢的,不过现在已经有了有线通、adsl,都有了)(采访:市民 宽带上网速度更快吧)(采访:市民 下载mp3很快的)看来,和小陆有同感的上海人还不少,上网方式多了,网速快了,上网资费减少了,这些实惠都是得益于上海信息港工程的宽带网络建设。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上海市国际出口带宽已经增加了3倍,建成了技术先进、世界最大的ATM城域主干网,电话网宽带接入改造覆盖了城区80%以上的地区,有线电视网已经发展为拥有近300万用户的世界最大的城域有线电视网,100万户家庭可以象小陆那样轻松享受宽带上网了。

  (采访:信息办主任——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抓住了整个全球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趋势,也是看到了信息技术对上海整个现代化建设加快进程所带来的战略机遇,所以就适时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上海城市信息化这个基本战略。)其实,从当初张阿姨的公用电话站的消失到普通百姓家电话的普及、再到移动通讯的完善和宽带网络的铺设,十三年来,上海稳扎稳打地一步一步发展着信息化进程。

  现在,原定1997~1999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已基本完成,2000~2002年将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应用,到2003~2005年争取形成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信息化发展。上海市的雄心是,到"十五"期末,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之上。

  (采访:李立三—— 信息化必须和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前途,要和千家万户都结合起来,因为信息化是大规模产业,)一切外在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着人的内心,"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信息化建设,更是变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便利。一个月前刚刚搬了新家的陈阿姨,就感觉到了现在生活舒心多了。有智能化小区的"电子眼"帮你把关,统一的水电煤抄表不用自己再操心,这两天会不会停电啊,停水啊,只要上小区局域网,就会一目了然。前几天对面大楼太吵了,那就给物业写封信吧,用email提个意见。

  (采访:市民—— 原来我们以为搬进这个房子,大家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智能化管理体现在有什么信息能及时返回,我们在家门口也可以知道邻居的关系,也能知道附近情况。我们觉得住在这里很便利的。)

  其实,信息化进程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我们生活的便利程度,信息化所带来的视野的开阔、沟通的及时,以及信息化社会所要求的人与人的诚信和开拓创新的意识都改变着我们上海市民的心态。

  上海人现在都有3张卡:交通卡、社保卡、银行卡,这三张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卡正是上海人通行信息社会的通行证。而这张"经济身份证",大大加强了市民的诚信意识。(采访:市民 现在都是提倡提前消费的,有很多方面贷款,个人信用度很重要的。 )信息化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也日益凸现。每年的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人数都超过10万, "父子同学"、"祖孙同考"的现象屡见不鲜。

  (采访:市民—— 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了,更多地向精神方面需要发展,电脑上面可以得到非常非常充实的精神生活。)

  (采访:信息办主任—— 通过网络打破时空界限,人与人之间沟通有了新途径。)

  沟通无极限。

  东方电视台《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人》专题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