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 2002大盘点     ► 西部宣传周     ► 主创人员     ► 三峡九问         



为农牧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牧业是西部地区的主要产业,要改变长期以来粗放经营的原始状态,必须借助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在本集的“西部大盘点”中,来看看那些为农牧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的西部博士。

  在内蒙古有一位博士可以说家喻户晓,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内蒙古大学校长旭日干教授。1998年旭日干和他的助手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代试管绵羊和试管牛,这意味着畜种改良可以一步到位,与采用传统方法改良畜种相比,时间可以缩短15到20年。

  在西部地区农村, 水稻、高粱、玉米、土豆、青稞等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如何改良品种、提高单产,西部博士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经过多年基础研究及田间试验示范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有勇博士和同事们发现,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对稻瘟病防治很有效,这一技术还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抗倒伏率,增加优质稻的亩产量。朱有勇和同事们还把这一研究成果从水田作物应用到小麦、蚕豆、油菜、玉米、马铃薯等旱地作物上,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朱有勇:“我们这个团队将继续努力,把我们研究的这个领域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并且为我们国家、我们省的农业研究做出贡献。”

  贵州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泽辉博士,也是一个对玉米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几年来,他主持并成功选育出了一大批适应贵州多种生态类型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的玉米新杂交组合,并已大面积运用于生产。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使贫困山区的农民尽快增收致富,让金色的种子在贵州山区扎下根。

  在四川山区,马铃薯是一种广泛种植的作物,可以说,对山区农民致富起着很大的作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卫博士,就长期从事马铃薯、甘薯病害抗性育种的研究与推广,他们通过生物技术、温室育苗,生产出优质、高效的种薯提供给农户,并形成了与薯类农产品加工相结合的产前产后综合配套技术服务体系。

  “青稞是个宝,三餐离不了”,作为西藏人民餐桌上的主食,青稞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尼玛扎西是西藏农业界和地理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多年来,他将自己的全付身心投入到了高原育种事业中。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牧科技交流培训处处长尼玛扎西:“我是于1989年开始参加青稞育种,当时是春青稞良种选育,当时由于对品种不熟悉,将西藏一千五百多个不同的农家品种详细地观察,在这个详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配制不同的杂交组合,同时在前人,尤其是我们前辈的工作基础上,选育出了一些大穗大粒,高产优质的品种。”

  2000年西藏宣布农村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这与尼玛扎西博士等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报道过的西部博士中,可以说来自农牧业领域的博士最多。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己就出生在农村、牧区,对农牧民生活水平发自肺腑的关心,也就成了他们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强大动力。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