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学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0日 11:58)

  内容提要:新阶段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使对外开放建立在全面和相对定型的制度之上;需要进一步增强吸纳全球生产要素和利用全球市场加快发展的能力;需要形成一批新的开放型经济增长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益处。

  人民日报消息: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

  《决定》提出,要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我国以往的对外开放是以政策引导为主的渐进开放过程,在开放区域、开放产业、开放业务、开放程度等方面制定差别性政策,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这是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必经阶段。随着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扩大,我们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上具备了从政策引导的渐进式开放转向制度保障的稳定开放的条件。

  制度保障型开放的核心要义,是要使对外开放建立在全面和相对定型的制度之上,使对外经贸体制更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从体制架构看,涉外经济的主要方面都有相对稳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规则;从运行方式看,市场机制在跨境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组合;从行为主体看,各类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具有自主权和平等地位,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各司其职,功能到位,运转协调。

  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与我国发展和改革的进程相适应。我国目前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但涉外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体制的成熟程度方面仍存在着不小差距,需要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积累的符合开放型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扩大开放与我国自己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开放进程能够促进发展和推进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形成稳定、透明、统一和可预见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二是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们的发展。三是落实企业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加快建立内外统一的市场体系和企业主体。四是健全和完善保障公平贸易的管理制度,建立应对贸易和投资争端的快速反应机制,为我国企业创造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五是完善监控体系和增强应对能力,提高对国际经贸形势的观察、分析能力,加快反应速度,建立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的预警机制。

  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

  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在提供资金、扩大产出、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出口和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以及推进体制改革等许多方面。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资金、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大规模地重组和优化配置,上万亿的巨额资金在寻求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正在重构,跨境要素流动在各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国际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通过进一步吸纳全球生产要素和利用全球市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吸引外资要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相结合,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最近几年,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新特点,是其向海外转移新技术、新产品的速度加快,这是由于许多跨国公司母国的制造成本昂贵,新产品在母国制造缺乏竞争力,迫使他们寻求低成本的海外制造基地。我国吸引外资的各方面条件较好,完全有可能吸引跨国公司将较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转移到我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第二,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广大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支持国内龙头企业形成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最终在国内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结构层次和技术、增值水平不断提升,真正成为全球先进的制造基地。第三,鼓励和引导外资向采购、服务、营销和研发等环节延伸,将更多的运营环节转移进来,使我国不仅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同时也成为全球性采购基地、服务基地和研发基地。第四,引导和促进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机遇。要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使国内企业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那些具备竞争能力的国内企业能够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要制定有利的政策,引导国内企业通过技术贸易、技术合作、委托开发、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多种机遇,发展和壮大自己。

  继续发挥加工贸易的积极作用。《决定》指出,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按照这一要求,应吸引加工贸易更多地进入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加快转移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延伸在我国的加工产业链条。随着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融合度的不断提高,国内会成长起一批全球著名、有国际竞争力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使加工贸易更好地发挥带动产品出口、扩大就业和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作用。

  促进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新经济增长带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分区域逐步推进的,并因此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开放型经济高速增长带,如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和90年代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决定》提出,要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这是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和促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形成一批新的开放型经济增长带,是把握外部重大机遇的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多新技术、新产品的跨国转移,对接受转移一方的科技能力、配套要求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一些省市,科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各类人才聚集,市场腹地广阔,具有吸引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例如,在环渤海湾地区,北京、天津一带科技力量和产业基础雄厚;东北地区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大军,工业基础良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也已经提上战略高度;以青岛、烟台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地区,已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家电企业、轻纺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一批经过改制和重组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这些地区的条件和下一步的发展前景,对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都有较强的吸引力。此外,中西部地区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低廉,市场规模大,经济辐射面广,已经具备了更大规模吸收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带的能力。

  实现区域开放新突破,要有新的战略举措。首先,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开放型发展战略,部署全局性工作。其次,继续加大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为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并使投资有较好回报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第三,加快推进改革,创造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第四,在开放进程的安排上,注意使有条件的地区走在前边。第五,继续实施1999年以来中央制定的一系列鼓励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对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扩大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领域,拓宽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渠道,放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条件,鼓励外商投资于矿产资源开发等。第六,鼓励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开放。这些地区与周边邻国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扩大贸易与投资有利于双方。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趋势,我们要在这个进程中得到更多益处,就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考虑:首先是更好地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当前,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大量着眼于当前利润的海外投资行为,还有许多不谋近利而求战略性拥有的海外投资行为。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谋划海外投资。其次是更好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走出去”,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第三是带动出口。第四是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五是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创立和发展我们自己的世界级名牌产品。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有新的战略举措。对外投资要做到真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力为目的,讲求实效。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海外投资首先要考虑如何回避投资风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海外投资的重点市场中,有不少国家由于种种原因风险较高,特别需要形成境外投资风险回避和投资安全保障机制。要赋予企业更大的海外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自主权,对于非国有企业和改革到位、内部监控机制良好的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要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放松限制条件;与此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管理与监督,防止海外投资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企业自身要不断增强“走出去”的能力。不能设想在国内市场尚不能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的企业,能够“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要保证投资项目成功,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作决策时要积极而慎重,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周密的投资战略。(江小涓)

  ·领导干部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责编:范小利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十六届三中全会吹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号角(2003/11/09/ 14:13)
  •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中国经济外交路线图(2003/11/06/ 16:51)
  • 中共十六大闭幕一年 中央领导作风呈三特点(2003/11/04/ 11:28)
  •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三十六届年会在京开幕(2003/11/04/ 09:09)
  • 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2003/11/02/ 20:43)
  • 人民日报:论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2003/10/31/ 06:36)
  • 三论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2003/10/27/ 05:58)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2003/10/26/ 12:19)
  • 瞭望:十六届三中全会若干"看点" 权威访谈(2003/10/23/ 10:28)
  • 十六届三中全会:实现理论突破 确定改革部署(2003/10/22/ 16:18)
  • 瞭望:十六届三中全会 理论突破意在改革攻坚(2003/10/22/ 15:08)
  • 致公党十二届中常会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2003/10/21/ 20:09)
  • 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提要)(2003/10/21/ 17:58)
  •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有关辅导读物出版(2003/10/21/ 16:56)
  • 政协十届常委会拥护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2003/10/20/ 20:19)
  • 十六届三中全会:勾画中国未来走向路线图(2003/10/20/ 15:25)
  • 十六届三中全会突破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局限(2003/10/19/ 15:53)
  •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17/ 12:31)
  •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启改革新局(2003/10/17/ 11:50)
  • 香港舆论盛赞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2003/10/15/ 20:52)
  •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闭幕 (2003/10/14/ 19:13)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2003/10/14/ 19:11)
  • 人民日报: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2003/10/14/ 14:07)

  •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