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 莫让农民久坐“文化冷板凳”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22日 10:07)
这几天来,发生在猴年春天里的两把大火残忍地烧痛了国人的心灵,从吉林市的中百商厦到浙江海宁的土建草棚,百余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就消逝在熊熊烈火和致命的毒烟之中。痛定思痛,当我们冷静地反思这两起特大火灾的祸起缘由时,更不无遗憾地发现:如果说吉林的火灾是随意丢弃的烟头所致的话,那么,海宁的火灾则完全是人为的迷信活动所酿成的骇人悲剧。据《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月21日的报道说:这起火灾,是部分老年农民聚集在非法搭建的草棚内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不慎失火而造成的,据说,这样的草棚在号称经济发达地区的海宁地区多达100多个。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还记得海宁火灾事故之后,在摇晃的电视镜头前,一个村民说的话真让人有点振聋发聩:要是早点把“迷信草棚”全部拆掉,哪会发生这样的惨剧。是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惨祸已经发生,面对着那一片片残垣断壁,面对那无数悲哀而无助的人们,人们不禁要问,怎么时至今日,早应进历史垃圾堆的封建迷信活动仍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滑稽可笑的装神弄鬼活动仍有如此的能量和空间?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又怎会如此的贫乏和单调?
细细想来,事实也正是这样:这几年来,有相当部分农民已经有拥有了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气派的砖瓦房、小洋楼,崭新的成套农用机械、摩托车、手机、名牌家电已进入寻常农民家。然而,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农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却愈加凸显苍白和无力。就从笔者所在地实际情况来看,在全市28个乡镇中,目前乡镇文化站能正常维持运转、定期开展活动的不到3家,村、组一级的广播喇叭开通率低至8%,几乎全成了“哑巴”。昔日红火的“青年活动之家”、“科技活动室”形同虚设。墙头上“学科技、奔小康”之类的宣传口号,字迹在斑斑脱落,却不见有新的内容补充或代替,像“五一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由镇、村牵头组织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早已是陈年往事。还记得去年年底,笔者带电影队下乡放映,银幕拉开后,正忙着调试机器,村中10多个孩子目光愣愣的,齐齐望着放映机,却不知看前方,问他们为什么?孩子们回答:看电影,不就是看“机子”吗。多么让人心酸而心痛的“答案”。当城里的孩子早已经厌倦了“机器战警”、“奥特曼”之后,这些农村孩子们长这么大,竟还不知电影为何物?至于看戏、舞龙灯等传统的旧俗,到现在则完全成了一种奢望。
没有有线电视,仅有的几个电视頻道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农民群众看着生腻,没有书店,没有报摊,没有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早已被农业机械解放出来的农民们农闲时干什么?笔者在不少地方注意到:岁数大的玩纸牌、打麻将。年轻人玩“斗地主”“爬山”,小赌的几元几十,大赌的上百,上千元,不仅男人赌、妇女赌、连小孩也跟着轮番上阵。一些内心空虚的群众便开始求神拜佛,乡间的土庙也逐渐香火鼎盛,已绝迹多年的巫婆神汉也公然跳将出来,兴风作浪。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人们文明的思想观念的形成,甚至危害了群众的身心健康,不是吗?海宁的草棚火灾已给了我们难以磨灭的教训。
农村的文化生活少人问津,农民的精神关怀无人过问,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究其根源,笔者以为:除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有限的原因外,一方面,如今基层干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农民如何增收问题上。他们认为这是农村的头等大事,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财力都投入到“物”的一面,总片面地以为,只要吃饱喝足,农民的文化生活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更谈不上有合理的安排与科学的引导。像这次海宁大火,村民们从事迷信活动的草棚距离乡党委、政府大院也不过三五百米之遥,乡村干部们却对此熟视无睹。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部分农民对开展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素质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缺少一支能够带领乡亲们开展文化生活的“领头雁”队伍,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农民群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在党中央极为关注“三农”问题的今天,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充实群众的精神生活,益加显得尤为重要,更应列为当务之急。我们理应确立“建设农村大文化”的思路,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和投入,坚持两个文明同步协调发展,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村里的“青年之家”、“科技之家”、“农民夜校”办起来,让村里的广播喇叭响起来、宣传橱窗里的报纸挂起来、把重大节日文娱活动组织起来,在农村积极培养、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同时,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以繁荣促进净化,坚决消除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培育一方净土,陶冶农民情操,提高农民素质。也只有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提高了,农村实现现代化才大有希望。(网友:刘兴民)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见解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