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地方“两会” 关注基层百姓医疗现状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26日 21:49)
CCTV.com消息(今天):今天的社会关注,继续关注地方“两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各地人大、政协“两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代表和委员们也提出了很多涉及这方面的议案、提案。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基层卫生力量的建设是医疗改革的薄弱环节,应该予以加强。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加强基层卫生力量建设
代表、委员们认为,现在城市的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大型医院,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不是设施不齐全,就是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有些地方新建或改建的居民小区甚至没有社区卫生服务用房。居民有了小病,也得往大医院跑。对此,厦门市政协委员张百萌建议要改变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
厦门市政协委员 张百萌:“我觉得就是要‘抓住两头,放开中间’,抓住两头就是要办好一到两所大型综合医院,使它能够在医疗教学科研和指导下级医院解决疑难问题上,能够有相当的实力。”
张百萌委员进一步解释说,“放开中间”指的就是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和社区医疗机构的投入,培养大量高素质的社区全科医生,把更多的社区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还有委员建议,社区医疗机构也要增强服务功能,比如在社区中开展居民健康调查,设立家庭健康档案等。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层卫生力量更加不容乐观。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医少药,不少地方乡村一级的医疗体系几乎发挥不了作用。福建厦门市的政协委员会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之后,向政协会议提出了《关于厦门市乡村卫生机构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对策》,认为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脱节、财政拨款不到位,是影响当地乡、村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人大代表刘慧勤认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单一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人大代表 刘慧勤:“应该赋予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更多的公共卫生职能,应该说让他们和社区医生一样,作为老百姓健康的守护人。”
关注基层百姓医疗现状
除了建议要在硬件上给予基层百姓更多的医疗保障之外,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对正在一些地方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代表、委员们认为,这种“政府出大钱,农民出小钱”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
农民只要从口袋里掏出10元钱,就能使自己在未来一年内得到医疗费用的基本保障。在江西、广西、江苏等地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表示,这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民自愿交少部分钱,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状况。
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健问题也是各地“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浙江省人大代表张力成的《关于尽快建立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议案》说,仅在浙江瑞安市人民医院,去年就有200多名病人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一走了之,欠下医药费用70多万元,他们中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和贫穷无助者。
浙江省人大代表 张力成:“一个是政府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要出一部分钱 再加上募捐一部分钱 再医院负担一部分 给这些低收入无法支付医疗费的群体 给予最基本的医疗。”
杭州市今年的政协会议收到的136号提案也建议,要建立主要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城市合作医疗”,为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一项关于农村卫生服务现状的调查
这里有一个调查结果,是安徽医科大学从2000年到2003年,对安徽省的肥西、涡阳和蒙城三个县5000个农户家庭走访调查后的得出的。通过它,我们可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被调查的安徽省的肥西、涡阳和蒙城三个县农民慢性的病患病率居都超过了1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饮食结构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稀饭、咸菜、面条、馒头是农户一日三餐中最常见的食谱。因此,消化道疾病和营养不良相当常见。
农民有病不就医的比例依然很高。涡阳县有50%的被调查农民有病不就诊,六成以上被调查农民不就诊的原因是经济条件差。
有六成以上的被调查农民的主要就诊场所是村卫生室。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缺医少药、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水平不高的情况比较突出。
农村健康教育普及率严重不足,农民卫生知识匮乏。被调查的三个县的农民普遍反映,缺乏健康知识的有效获取渠道。
调查还发现,文化越高患病率越低。文盲、半文盲、小学生等低文化层次人群的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被调查的三个县农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都在30%左右。
·农民慢性的病患病率高居不下。
·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饮食结构不合理。
·农民有病不就医的比例依然很高。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水平不高。
·农村健康教育不足,农民卫生知识匮乏。
·农民文化越高患病率越低。
责编: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