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两会百姓话题:就业问题的喜、忧、难、易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7日 18:02)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谈起当前的就业再就业形势,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有着这样的判断:喜忧参半、难易并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去年,我们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全面实现。这个成绩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特别是战胜非典带来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去年全国累计实现新增就业岗位859万个,全面完成2003年新增就业岗位800万的目标任务;全国共有1038万下岗失业人员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其中有44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全年400万的目标任务。其中包括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任务;2003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底增加0.3个百分点,实现全年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也有了一定进展。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比上年增加60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应当说,这是一组带有全局意义和政治意义的重要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说,实现今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的目标,必须正视我国就业的结构矛盾——较高素质人员供不应求,而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偏低、技能单一、就业观念落后。

  在操作层面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目前就业环境中存在的三大障碍:一是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二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不够,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行业发掘不够。三是对个人和家庭从事小商品、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等缺少鼓励措施。

  

  “我国就业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呈上升势头,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就业形势仍将十分严峻。”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指出,从总量上看,今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为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为1000万人,城镇就业供给总量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整体依然供大于求,控制失业率的任务将相当艰巨。

  从再就业工作看,实现中央确定的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130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今年将是关键一年,再就业目标从去年的400万增加到500万,任务更加繁重。尤其突出的是,全国大龄下岗失业人员超过300万人,这部分人已经成为就业的特别困难群体。

  从统筹城乡就业看,农民工进城务工规模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已达8200多万人,而在农村仍有上亿富余劳动力。今后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必然会加大。

  

  那么,今年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的目标如何实现?

  在邱晓华委员的眼中,实现这个目标有着切实的途径: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万个至8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今年国民经济增长按7%计算,就可提供近500万个至560万个就业岗位。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可以为实现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尤其是加大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力度,将创造出一大批就业岗位。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1年的27.7%,而且还在稳步增长。新增就业岗位将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业作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将吸收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另外,去年以来,就业再就业工作被列入对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各地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环境和自主创业环境进一步好转。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对再就业工作也会形成有力推动。(记者常志鹏)

责编:刘雅虹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