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民族教育——中国义务教育的软肋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3日 13:21)
|
|
|
曾立岩:农工民主党云南省玉溪市委主委 |
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民族知识群,通过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保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消息(本网记者张娜报道):作为我国的边境大省,云南拥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4000多万人口的35%。要了解中国民族教育的状况,就不能不提到云南。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云南省玉溪市委主委曾立岩对于中国的民族教育有着深入的体会和研究。
民族教育——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护栏
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
民族教育说到底是“人权”的问题,即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同时,民族教育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的教育同国家稳定密不可分。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民族知识群,通过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保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民族教育的症结所在
我国的民族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缺”:缺“才”和缺“财”。这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1951年我国民族教育方针就已经确定。方针规定,民族教育的内容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992年民族教育工作会再次提出民族教育的目的是为“打基础”、“明方向”和“缩差距”。但是,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基础还不牢,方向还不准,差距没缩小仍是民族教育的主要问题。
云南“普九”率只有79%。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的增长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因贫辍学的现象在云南非常普遍。
“民族地区上学难的问题不是学校不够,而是学校太旧;不是上学走路太难,而是书费、杂费太贵。”曾立言代表忧心地说。
二,教育形式单一、严重汉化 曾代表指出,目前的民族教育已经严重汉化,已经没有多少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而且,某些地方推广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仅仅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能听懂汉民族的文化知识,这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还远远还不够。
三,教育手段非常落后 曾代表认为,发展少数民族远程教育的构想非常好,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好办法,但是,好的教育一定要有好的师资和辅导力量相配套,如果老师不会使用开电脑,不会使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也不会辅导孩子,那么远程教育对于孩子来讲形同虚设。
四,师资素质不高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生活十分艰苦的,他们的子女也无法享受城市优质教学,在这样条件下,这些教师的确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严格意义上说,曾代表认为,他们的基本文化素质还不够。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必然导致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滋生,例如,云南存在的典型的吸毒和艾滋病的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非常不利于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此外,民族教育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环环相扣:经济不发展,教育投入就不能保证;教育不发展,经济就没有支撑地位,在这样的死循环下,民族文化就有被完全同化或者消亡的危险。
多管齐下 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这些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曾立岩代表提出了几种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第一,民族教育要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快车道”,不能只停留在论证和研究问题的务虚的层面上,要尽快出台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第二,能够把民族教育纳入快车道的只有政府,其他社会力量是无能为力的。政府只有通过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民族教育才有发展希望。
第三,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农、科、教的统筹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全都要进入主流社会,很多人才必须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因此,在教育中增加一些必备技能,比如农业技能的培养十分必要。
第四,筑牢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帮助民族地区整理和挽救民族文化。
民族教育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影响着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正如曾立岩代表所说,民族教育不能止步于研究的层面,切实的行动才是至关重要的。
责编: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