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原创] 拯救母语 期待教育部具体举措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28日 16:08)
据新华社2月26日报道,在沈阳召开的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袁贵仁认为,目前语言教学中要纠正重视外语而削弱本国语言的倾向。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有个笑话,母老鼠带孩子在外散步,遭到猫的攻击,母老鼠学了几声狗叫将猫吓跑。事后,母老鼠语重心长地说:“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当然,笑话终归是笑话,可笑话里反映出一个事实――外语是进行沟通和交融的工具,掌握好外语是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之一。更何况,目前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是一个席卷全球的客观事实。身处“地球村”中的我们,要想在国际化大潮中置身度外,无异于“揪住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显得极不现实。
然而,就在这种全民外语热的背后,掩盖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对母语的冷落。本来,汉语是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理应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可不少人却对汉语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他们只会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自鸣得意,却毫不在意母语表达上的词不达意。我们曾经无数次地面临这样的尴尬情形:人们为托福满分而欢呼,却对母语的错别字连篇无动于衷;高校中文系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文章”却无人计较。相形之下,汉语的被冷落,以及汉语运用中的粗糙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武汉大学朱湘教授所说的:“汉语现在已经明显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甚至说得不中听点是奴隶的语言。”
众所周知,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也就是说,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因此,汉语对于我们来说,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而是培养我们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无疑,母语的衰落也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倘若任凭母语在外语热中衰落,那意味着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民族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危险境地。不敢想象,如果我们的国民真的如一些热衷于“No Chinese”的人所期望的那样,最终与西方人说着同样一种语言的话,我们的民族文化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吗?
一个民族要继续存在,只有从整体上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一个民族如果丧失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也消失了;而要传承民族文化,就必须有系统的母语教育。此前,“保卫汉语”之类的话题已经提起过不止一次。此次教育部负责人公开表态应纠正重外语轻母语现象,我们期待着能够拿出具体措施来“拯救”母语。毕竟,祖国母语,民族之魂,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来弘扬。(作者:毛天祥)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