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场]两会聚焦:总理述职求真务实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6日 07:11)
专题:2005年两会
CCTV.com消息(媒体广场):各位观众早上好,采集内外媒体,解读天下报章,欢迎走进《媒体广场》。两会仍然是我们今天节目的重点。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总理述职求真务实;数字解读:带来信心与智慧的9.5%。详细内容,一起进入。
光明日报――带来信心与智慧的9.5%
昨天,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两会”上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我们看到,今天各大媒体的头版,都把对这份报告的评论作为重头内容。今天的《光明日报》在评价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关注了一个数字――9.5%,文章说,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9.5%,这一数字增强了公众的信心。(中国不是资源很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过快就要受到资源约束,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并不是要紧缩,而是转变增长方向,相信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越来越好。)9.5%,这是一个带来信心与智慧的数字。
经济日报――说“报告”
今天《经济日报》的总编辑手记的标题,干脆就叫做“说报告”,文章认为,这个报告一是报告成绩少、报告工作措施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报告;二是讲过去简明,讲现在详细;(三是讲体会凝练到位,讲问题直言不讳,连物价上涨的潜在压力、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增大这些向来视为“敏感”的问题,也是和盘托出;四是报告自揭政府工作的“软肋”和短处,这似乎更少见;)五是报告平实,但新意迭出,比如明确提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文章说,一个“法治政府”,一个“服务型政府”,二者相融,再加上廉政勤政,这样的政府,其权威和公信力怎能不强呢?
中国信息报――总理述职求真务实
我们在翻阅今天出版的各大报纸时,看到媒体在评价总理报告时,都用到了“求真务实”这个词语,今天的《中国信息报》在“今日评论”中说:真,就真在情真、意真、内容真;实,就实在话实、理实、办法实。(文章说,媒体为何对报告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其实从总理总结的政府工作六点体会中不难找到答案,过去一年,政府的所作所为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正是建立在这些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才使今年的报告赢得满堂喝彩,赢得百姓称道。
法制日报――一个直面问题与困难的报告
温总理报告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直面问题与困难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代表、委员和中外记者,也感动了众多在场外关注大会的人们。今天的《法制日报》评论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受益的是全体国民,而一个国家的困境与矛盾,要付出代价的也是全体国民,国家与人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报喜的政府,也应该是敢于报忧的政府。)有困难不怕,关键是政府能够引导人们理智地认识它,惟有如此,人民才有信心与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工人日报――坦承不足彰显求真务实作风,民字当头凸现执政为民本色
今天的《工人日报》也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频闪,该报这样评价:“坦承不足彰显求真务实作风,民字当头凸现执政为民本色”。(文章说,民字当头可以说是报告中的突出亮色,这些亮色通过“安全生产”“免征农业税”“全免费教育”三大庄重承诺,明明白白地展现在全国人民、也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
新华每日电讯――总理正视薄弱环节,注脚“和谐社会”
在温总理的报告中,有几个数字非常引人注目,30亿元――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100亿元――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投入,109亿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150亿元--增加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各项事业。今天的《新华每日电讯》以这些数字做引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注脚。我们注意到,(该报特意在文章左面附加了一个图版,内容是“总理坦承政府工作中存在缺点”,而在文章中则引用了代表的一席话,“面对这样一届正视群众疾苦、并敢于采取措施的政府,我相信一个强调民主法制、诚心公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和谐社会,已经并不遥远了。”)
中国改革报――庄严使命:用更大力量推进改革
今天《中国改革报》的评论更加关注改革紧迫性的话题。文章说,正如温总理报告中所说,全部免征农业税,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只是农村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而在其他一些重要领域,比如金融、电力、铁路、民航、邮政等,因为改革滞后,仍制约着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文章提醒,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才能增添自觉改革的动力,)正如文章标题所言“庄严使命:用更大力量推进改革”。
参考消息――国际舆论评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今天出版的参考消息在头版汇集了相关的报道。(法新社的评论说,经济增长的目标被确定为8%,说明中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地位。日本《富士产经商报》预测说,此次大会将以经济政策为中心,原因是报告中宣布,除继续实施抑制经济过热政策外,还将针对能源不足问题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差距和腐败问题。)路透社则对总理的亲民形象大加赞赏,说两年时间里,温家宝给他“平民总理”的形象增添了光辉,并且已它做出的保证证明了这一点。
了望新闻周刊――政府的民本追求
最新出版的《了望新闻周刊》以22个版面的篇幅,对新一届政府转变职能所带来的崭新变化做出了评价,关键词是“民本”。(文章说,过去的一年,民本追求引导着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而政府作为也由此亮点频闪,相继掀起的“清欠”、“审计”、“问责”、“环保”等行动,为这种追求勾勒出一道清晰的轨迹。)文章说,把发展和执政的基础和目的牢牢定位于民,把治国理政的方向紧紧定轨于民,这便是本届政府民本追求的新的历史坐标。
新华每日电讯――构建和谐社会,想想百姓怎么想
浏览最近媒体报道中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就要数“和谐”了,《新华每日电讯》一篇报道的标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想想百姓怎么想”,说现在百姓最关心的是:“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文章说,这么多的“一点”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对政府扮演角色提出的新的期待,政府掌握着公共治理资源,代表着公平和正义,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青年报――滚烫而实在的期盼
会场内外,“和谐社会”成为媒体点击的热点。正如《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说,这个词热的发烫,深刻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执政理念与现实的高度贴近、与民意的高度结合。(文章说,“和谐”二字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但要把它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公共财政政策之手发力,而这个财政应该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的,是民主的和法治化的财政,是强调社会公正的财政。)农业税逐步取消,8千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等等,这些变化,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和谐社会”是百姓滚烫而实在的期待。
农民日报――农村教育一定要前行
《农民日报》一直在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一个新的信息是,农村学生辍学,不仅发生在贫困家庭,也发生在非贫困家庭,原因是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而且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脱离农村实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政协委员建议,应当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的教育财政投入模式,东部以县级和省级投入为主,中部实行中央和省级投资为主,而西部则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科技日报――苛捐杂费何以废
说到教育问题,不能不提到乱收费的问题,《科技日报》“两会”特刊对此进行了重点关注。(文章提出的观点是:应当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使教育投入向落后地区倾斜,缩小地区间基础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另外,教育经费应当向中小学倾斜。)为什么?报道说,研究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只有当绝大部分国民都接受完基本的初等教育后,高等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高等教育会成为孤岛,其促进社会发展的效应也将大打折扣。这个观点确实有道理。
经济日报――价格节节涨 代表声声急
其实,关乎百姓生活的问题一直就是“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话题,看《经济日报》的“两会特刊”,主题是“种地、买房、就医、育子,价格节节涨,代表声声急”。(其中说到,吉林省农调队一份调查显示,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而农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则增长25.8%,对此,不少代表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对教育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村居民教育成本过高,)为了解决“乡下孩子念书贵、起跑线上不公平”的问题,政府公共财政必须更多地扶持农村基础教育,教育资源的配置也需要更加合理化。
城市快报――百姓难以承受的房价之重
再说房价,《城市快报》的标题是“百姓难以承受的房价之重”,过去,只听说农村居民自建住房,现在一些城市人也希望自己建住房,这种做法是否可行暂且不评价,但起码说明现在的高房价已经让人无所适从。(一些代表认为,合理的繁荣,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非正常的发展,不仅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作为政府部门,正确引导居民消费预期当然重要,但也应适当限制投资性购房行为,)合理把握拆迁进度,避免刚性需求集中释放,居高不下的房价不应成为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标志符号。
责编:慕泉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