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原创] 理性看待群体性事件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0日 13:14)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专题:2005年两会
全国“两会”不但新风阵阵,而且彰显进步的新信息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基层官员开始理性看待群体性事件就令人释怀。媒载:来自基层的代表们指出,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转变作风,不再把群体性事件当作“闹事”而简单对待(见新华社2005年3月9日电)。
不把群体性事件一概斥之为“闹事”确实是一个重大变化。曾几何时,在某些基层官员心目中,“闹事”往往成了群众上访的“代名词”,也成了“不稳定”的“同义词”,还成了官员“严阵以待”的“必用词”。一个“闹”字,即使基层官员神经绷得紧紧的,也使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中。“闹事”后果的可怕,往往使基层官员闻“闹”色变。在基层,许多官员都有同感:哪里有群体性事件出现,那里就成了紧张地带:解决“闹事”,往往成了那里官员的“重中之重、迫中之迫”。
平心而言,注重解决群体性事件无可厚非。当群众哪怕是一两名群众向政府机关发出呼声、递交“状子”的时候,基层官员理应视作“分内事”、视作“紧迫事”加以调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因为基层官员也是人民公仆。问题在于,不少基层官员总是抱着异常眼光看待,把群体性事件视作与基层政府唱“对台戏”的“反常事件”。其实,不少群体性事件,也折射出基层政府工作中的缺点。河南省焦作市武陡县西渭封村党支书王孝江代表在会上就认为,“群众上访往往是因为政府部门执法不公,一碗水端不平,而不是无理取闹。”河南省洛阳市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人邓芝芳代表更认为,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对老百姓的问题处理不当,群众和政府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小闹”就会酿成“大闹”。两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作为天天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农村党支书王孝江对“闹事”的看法彰显着与时俱进。
基层官员对“闹事”持客观态度,首先表现在一“闹”当前,先检查自身执法公正不公正。俗语有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员执法不公,不是一碗水端平,这就难免会引发群众的不满,引发社会矛盾。因此,面对群众集体上访,首先检查官员的执法公正不公正是关键一条。处事公道,执法公正,化解社会矛盾就有正气、有底气。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6个方面基本特征中,也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放在突出的位置。可见,基层官员秉公办事、依法行政,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成功之径。
基层官员对“闹事”持理性态度,也表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一些群众为何要“闹事”?尽管他们中可能会夹杂着不良不正确的因素,也可能有个别害群之马。但就多数人而言,确实是为自己的权益而来,为自己的不平而呼。比如,征地拆迁中,补偿不足不到位;农村干部乱摊派,基层官员官僚主义等等,就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当着群体性问题出现的时候,相关官员冷静思考换位思维,也就是“将心比心”,较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较有利于矛盾的化解,较有利于干群双方的沟通。
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就是为基层官员化解群体性事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今,基层官员能理性看待群体性事件,于人民群众是个福音;于社会和谐是个好兆头。(作者:亦菲)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刘英来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