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评:视角宽了 质量高了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1日 07:04)
专题:2005年两会
“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公平、平衡的社会:一要有激励发展机制;二要有利益表达机制;三要有平衡利益机制;四要有利益救助机制。”来自广东的陈舒代表,是一名律师,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见解视角独特,颇有新意。
“应将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目标。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来自安徽的刘卫星代表,是一名金融界人士,他对发展教育解决“三农”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
“作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十分关键。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把中国企业做大做强。”一位来自汽车制造业的企业家代表,关注的不仅是汽车制造工业,而是更多的把眼光放到了整个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上。
关注“两会”、采访“两会”,已不是第一次了。但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发言,让我感动,让我思考,更有新的感受。这就是,代表、委员们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宽了,更新了,更实了。
以前采访“两会”,感到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就像工作汇报。在小组讨论会上,他们往往只讲本单位本行业的具体工作。尽管这样的发言有理有据、井井有条,对其他地区、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但总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发现,有的代表、委员的发言有点“蜻蜓点水”,未作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难免就事论事,深度不够,新意不多。从囿于自己的职业身份、地域特点、身边小事,变得更加胸怀大局、心系社会、情牵人民,从只是直观感受到理性的认知和理论的探讨,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为三个提高:一是履职能力提高。发言要做到高质量,代表、委员的素质是关键。资料显示,近年来代表、委员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都有明显提高,这为他们提高履职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责任心提高。有人说,如果没有对代表、委员职责的深刻认识,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代表、委员们很难抽出时间、花很大精力,来自觉自愿地承担责任。三是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代表、委员们议政建言水平的提高,不是个体的变化,而是群体的变化、整体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来自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普遍增强,来自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普通提高。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正在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吴兢)
责编:闫冬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