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原创] 如此统计焉能不“注水”?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4日 14:17)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专题:2005年两会
“地方GDP增速数字汇总竟超出全国3.9个百分点”,两会期间,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委员在政协大会上斥责地方统计数据注水的新闻被披露出来,语惊四座。(见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与李德水委员的“语惊四座”相比,另一位代表的话其实更加发人深省。对于目前各系统普遍存在的“自己统计自己”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方春明说:“这反映了统计评价制度安排上的缺陷。让利益主体自己统计、评价自己,又没有外部的有效监督,怎么可能保证不被‘注水’和‘夸大’?” (见3月12日《南京日报》)
的确,面对弄虚作假的统计数据,我们经常看到“斥责”、“愤怒”之类的词语,却很少有人反思统计体制自身的缺陷。有句俗话说的好,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既然目前部分地方官员敢于在统计数据上大做文章,这恰恰说明统计体制这个“鸡蛋”本身是存在问题的。所以,当我们举起《统计法》拍打“苍蝇”的时候,也应该好好完善一下当前统计评价制度这只“鸡蛋”。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即在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方统计机构接受双重领导,它既是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同时业务上又接受上级统计机构的领导。从理论上看,这一体制既符合统计调查相对独立性要求,又兼顾了各级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需要。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俗话说,端谁的饭碗,就替谁办事,替谁效劳。既然地方统计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行政经费、地方调查事业经费一概由地方政府管理,那么他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种人权、财权与事权相脱节的统计体制,导致“儿子统计老子”的现象出现:统计数据由地方统计部门搜集和汇总上报,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主要由地方管理,经费也主要依赖地方。而统计数据反映各级领导的政绩,与干部的奖惩、升迁密切相关,是地方干部的“政绩单”。这张“政绩单”由自己任命和管理的干部来填写,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很容易受到破坏。显然,统计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
由此看来,强化我国统计调查体系的独立性显得十分重要,也尤为迫切。统计调查的独立性是指统计机构在依法行使其法定的职权时,其地位是相对独立的,其他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利用职权、地位等进行非法干预、影响,更不能阻挠和侵犯统计机构依法行使职权。具体而言,就是要健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制度和机制;增强对被调查者在统计活动中的权益保护;完善保障政府统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一性、权威性和工作效率的法律规定;科学设置统计调查项目;增加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定义务和开展普查的规定;保障政府统计活动的经费,等等。唯如此,才能防止有关行政领导干预统计资料,保障统计部门客观、公正地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和汇总整理统计资料,维护其准确性。
追究我国统计数字弄虚作假的深层次原因,拍打“苍蝇”固然必要,但更要紧的是让“鸡蛋无缝可叮”。试想,如果统计管理体制的独立性不够,又如何避免行政领导干预统计的现象不再发生呢?(作者:毛天祥)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刘英来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