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这座桥他架了20年――记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3日 19:51)
专题:时代先锋马班邮路上的硬汉王顺友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木里藏族自治县紧接青藏高原,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9个半人,全县29个乡镇,28个不通公路,不通电话,15条马班邮路就成了山里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20年来,王顺友,这位共产党员就象是一个流动服务站,一步一步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绿色的桥梁。
按规定,王顺友的邮件只要送到乡政府就算完成任务了,但这位乡邮员每次还是把信直接送到收信人手上。
这位小姑娘名叫海旭燕,是西昌师专的毕业生,4年前,当她和所有的高考学生一样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场大雨差点冲毁了她的大学梦。2001年8月,木里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山体滑坡,冲断了从县城到白碉乡的道路。按说,王顺友本可以不送这一邮班,但邮件中有一封西昌师专的录取通知书,收信人是白碉村的海旭燕,都8月25号了,眼看就要到开学的时间了,为了不耽误海旭燕的前程,王顺友和往常一样单枪匹马地上路了,他踩过烂泥齐膝的泥石流地段,趟过湍急的洪水,躲过山上的飞石,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两天,终于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海旭燕的手上。
海旭燕:因为那么大的雨,而且道路又断了,根本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又出不去,我真没想到他会把我的通知书送过来。到门口的时候。他给我报了个喜讯,说我的通知书到了,他给我送来了。他把通知书拿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没想到,通知书会干干净净,一点雨水没沾,但是他的全身却湿透了,我真的感到很激动,眼泪都要下来了。
王顺友邮路途经的许多村庄,百姓生活比较困难,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仅仅是买些盐、茶叶,而这些东西也得在大山里往返四、五天才能买到。
白碉乡白碉村,这个座落在大山里的小村庄,人均只有四分地,地里常年种植着单一的水稻品种,产量低,收入也低,这一切,王顺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他四处打听,终于给白碉村的村民背来了一种既适合这里种植,又能增产的大米种子,当年,白碉村的村民收入翻了一番。
白碉村村长 海顺荣:一个品种我们种了十多年,没有办法,信息不通,大山拦着,王顺友给我们带来了两公斤种子,种植之后每亩增加了六、七百斤,对我们白碉村每人四分地来说,他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实惠。
王顺友路过的彝族聚居区,乡民们不习惯种蔬菜,王顺友先从两个送过信的熟人身上开始,手把手教他们种菜技术,当这两家的菜园里长出绿油油的蔬菜后,邻居们纷纷来学,王顺友又把带来的种子送给他们,如今,这些村子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菜园。
王顺友默默地为山里人奉献着,山里人也默默地报答着他。在去往白碉乡的一个山坡上,一年四季总是堆放着一大堆用不完的柴火,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却是王顺友走邮路必须经过的一个地方,必须歇脚的一个地方。这些柴火是不知名的乡亲们为这位乡邮员准备的。
王顺友:谁放的我都不知道,我一年四季过路(休息)都是在这,烧不完也用不完,都在这。
山里人交朋友以心换心,在他们眼里王顺友就象是亲人一样,很多乡亲对他的行程了如指掌,算着该来的时候,他们都会跑到小路上张望,看看王顺友到没到。要是十天半个月看不到王顺友,大家都会四处打听。
凉山彝族自治州邮政局局长 吴伯勇:大山深处的藏族群众,他们把乡邮员的到来,看作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许多年来,王顺友已经成了邮路沿线各族群众联系山外的人,因为王顺友能够给他们带来远方亲人的消息,大山以外的信息,致富的门路,他就是用他这种行动在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牢固的桥梁。
责编:陈卓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