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应从哪里做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5日 12:07 来源:
    专题:建设节约型社会

  经济日报消息:“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温家宝总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振聋发聩。国情如此,唯有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然而,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浪费几乎随处可见。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

  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究竟从哪里做起?

  政府机关做表率

  现象一

  据报道,不久前,北京市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居民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一名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最高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

  而北京市发改委近日对96家大型公共建筑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占北京全市总量近1/5的大型公共建筑共有照明灯具155.2万只,其中高耗能的白炽灯17.1万只,日光灯69.3万只,超过总数的55%,此外还有8.2万只其他灯具,包括耗电量更大的“小太阳”射灯等。

  2004年北京市照明用电为49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的11%。如果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可节电60%至70%。按此计算,北京仅照明用电一项,由于未采用节能灯具,每年至少多消耗电量29.4亿千瓦时。而同年,创运行发电13年来年发电量最高记录的秦山核电站,其累计发电量为27.2亿千瓦时。也就是说,这96家公共建筑一年就浪费了一座秦山核电站发的电。

  评说:节约开支可与公务员利益挂钩

  江苏龚怀远:政府机构作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却没有资源使用方面的定额管理,一些单位浪费严重。尽管办公室里总得开着电脑,打字机、复印机也忙个不停,但节约的潜力也很大。

  节约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作为机关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做节约资源的模范。机关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整个社会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机关干部带头节约能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支持国家建设,这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质。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会上多次介绍自己节约的“心得”:进办公室的时候都只开台灯,不开顶灯。冬天,他把暖气适当调低,自己披着军大衣上班。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也是随手关灯、关门。

  某些公务员节约意识淡薄,“浪费意识”严重,原因就在于缺少节约资源的利益驱动: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埋单者永远是“公家”,个人只是使用者和享受者。因此,要解决机关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必须改革机关现有的管理机制,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公务员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机关事业单位节能要靠管理约束

  广东洪巧俊:笔者曾去一处级单位采访,领导的办公室很大,共装了三台空调。各科长也有一个大办公室,三十几个人的处级单位,却有二十多个办公室,每个办室都装有空调,消耗的电也就可想而知。

  一些机关公务人员“花公家的钱不心疼”,节约意识较为淡薄,极易导致资源的过量消费。有的却不把节能降耗当回事,在日常生活中,机关办公室里忘记关空调,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造成大量的待机能耗,累积起来同样是个惊人的数字。

  笔者单位用电曾让新来领导惊讶,后来在每个办公室装上电表,实行定额管理,规定用电数量,超出部分要由所在办公人员自己分摊,这一措施至少节约了三分之一的用电量。可见要降低资源浪费,还得用制度来约束,然而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中最缺失的就是资源管理机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如果在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大楼的各个楼层或办公室安装分电表,不说定额用电,至少可以通过此类方法,对机关事业单位的浪费现象起到监督、遏制作用。据介绍,新加坡的大多数公共建筑都采用了智能化用能设备管理系统,由此每年可以减少能耗约30%。

  人人都要讲节约

  现象二

  据上海市水务局统计,上海有70%左右的加油站附设机动车清洗,约为550家至600家;持经营许可证的洗车站(点)为315家;无证经营的洗车摊点约有300家。洗车站(点)的年用水总量约为1000万立方米。而在数以千计的洗车站(点)中,目前仅有8家安装使用了机动车污水循环净化系统。大型公交公司的洗车站虽然具备洗车水循环回用能力,但由于洗车设施不适应公交车结构、机械洗车成本高等原因,大都仍采用耗水量更高的人工清洗。

  根据测算,清洗一辆车平均耗水70升至80升。如果使用洗车水循环回用设施,耗水量可降至15升至20升,按全市100万辆机动车每年清洗50次计算,全市洗车水可节约将近300万立方米/年。也就是说,目前仅洗车行业浪费的水,就可供100万上海人20天的生活之用。

  评说:培养每个公民的节约意识

  “与过去提倡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更广泛、更深刻,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叶青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个全新的发展战略如何贯彻?许多专家提出,要不断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公众认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紧迫性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抵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

  有读者称,生产领域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导致浪费严重,但浪费现象更严重、更普遍的是在消费领域,涉及到每个人。大型广场、豪华办公楼、豪华轿车、大型庆典、公款吃喝等,无不渗透着浪费的影子。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培养每一个公民的节约意识。

  “攀比成风、豪华装修、华贵的礼品……现在个人和家庭的浪费比比皆是。”一位读者建议,避免家庭日常的浪费主要靠教育。可以在学校开设课程,讲授科学、节约的家庭生活知识,这对全社会都有益。

  有读者称,现在有些文艺节目,动不动就是超豪华的场景、服饰,已经远远偏离了艺术,偏离了百姓生活。要提倡节约型的先进文化,就要狠刹这种以浪费为荣的陈腐文化理念。

  节约从良好的习惯开始

  湖北张伟:无论贫富,无论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勤俭节约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意识。西方不少发达国家的人们在生活上比较节约,如英国人使用纸张方面,邮寄或传真来的文稿、资料等,用过之后绝不丢弃,而是积攒起来,留做下次在背面打印东西用。又如中小学生课本,低年级的学生常常都是接过高年级的用,直到不宜再用为止。瑞典是世界上排名前几位的富国,但是许多瑞典人上班并不开汽车,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非特殊情况下,一人驾驶一辆汽车出行实在过于浪费。如此节约观、环境观,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从小培养的良好习惯起的作用。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好象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它的益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向倡导克勤克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兴国与兴家都是一样,都需要养成良好习惯,艰苦奋斗,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那种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行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可耻的。

  还得制度起作用

  现象三

  目前全国有6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制或变相限制小排量轿车的地方政策,例如北京市不准小排量轿车上长安街和二、三环行驶;上海市不准排 量小于1.2升的车上高架路。其理由之一是小排量车排放尾气容易超标。

  评说:产业政策应作调整

  “对高能耗、污染大的行业和产品收重税,对低能耗和轻污染的行业和产品实施低税率甚至零税率或财政贴息政策。”一些专家提出,国家应制定符合先进环保、节能标准的设备与产品的最低技术准入门槛,通过税收等措施扶优限劣。比如,可以设立资源调节税,以遏制企业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在消费领域,可考虑研究制定奢侈品的标准,提高税额,遏制崇尚奢侈、过度浪费行为。同时,国家应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多方面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些专家提出,可以探索实行“节能有奖”策略,通过利益导向充分调动人们的节能积极性。

  借鉴他国先进做法

  湖北方家平:节约要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与行动,单靠说教不一定能奏效,也不一定能长久,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政策来引导、技术来推进。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如韩国政府为节约资源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规范和制度,用以约束资源浪费和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2002年起实行的“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规定,如果生产者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废旧品达不到一定比例,政府将对相关企业课以罚款。而德国则利用政策杠杆来调节引导节约。德国对汽油、低硫柴油和电力消费征收生态税,价格杠杆的作用迫使德国民众意识到节约能源的必要性。(记者 万建民)

责编:复苏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