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节约型社会应把节约放在首位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9日 08:05 来源:CCTV.com
    专题:建设节约型社会

  CCTV.com消息(媒体广场):首先还是进入今天的节约中国,媒体看节约。“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早在千百年前,古人就已经悟出了节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直到现在,我们很多地方还在推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大手大脚的消费模式。今天的人民日报文章就指出:(我国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到20%,矿产资源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还在不切实际的搞豪华办公楼,建滑雪场、高尔夫球场,推广大排量汽车,用挥霍浪费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由此可见,建设节约型社会决不单单是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果不能在思想上真正确立节约为本的意识,没有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建设节约型社会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人民日报】该给柴油车“松绑”了

  近年来,国内汽车与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有数据显示,达标柴油车不但比汽油车要省油1/3以上,而且废气排放量也要少。但是当国际上已经出现汽车柴油化的趋势时,我国不少城市仍然拒绝为柴油轿车上牌。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一些城市提高“环保门槛”并没有错,特别是在几年前柴油车达不到环保标准、污染严重、被人称为“墨斗鱼”的情况下。但如今我国柴油车已经能够达到相应技术标准后,还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柴油车“设限”,显然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该给柴油车“松绑”了。

  【法制日报】节约型社会拒绝“浪费型政策”

  今天的法制日报也报道了一则和汽车有关的消息:在长春车展上,许多商家都推出了小排量、低能耗的环保小型车,但却少人问津。其原因就是全国有84个大中城市出台了“土政策”对小排量车进行限制。(法制日报的评论指出,这样弃俭就奢的“土政策”,实际是一种“浪费型政策”。在这样禁行节油小汽车的“土政策”保护下,许多城市轿车的排量底线越来越高,车型越来越豪华,不仅造成了废气过度排放,还纵容了能源的过度消耗。)这种政策显然是与节约型社会的本质相悖。文章呼吁,地方政府切不可在叫喊着“节约”的同时,制订各种“土政策”将节能项目和节能措施打入冷宫。

  【人民日报】舞台当兴节约风

  近日,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向演艺界发出倡议:舞台,应成为节电楷模。倡议一出,立即在演艺界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的文章说,(舞台现在不仅仅是用电大户。由于缺乏节约意识,舞台浪费已经非常严重,豪华包装成了时尚,从灯光、服装、道具、布景到舞台形态的设计,无不以新、奇、丽、排场、繁复为荣,相互攀比,一次性乃至不必要的东西相当多;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少剧场已经闲置成为摆设。)专家指出,解决舞台浪费问题,必须从体制中寻找深层原因。倡导简约型舞台,不仅需要演艺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

  【中国财经报】空调节能大有文章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空调的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也正是因为这个世界第一,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危机。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的中国财经报认为,(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空调利用能源多元化是缓解当前局面的有效措施。除了利用电力外,还有很多非电类型空调可以选择。比如说,夏天可使用天然气型空调;冬天则可以选择发电的废热和余热型空调。)以一万平方米的办公楼为例,采用电空调需要的用电量为220千瓦左右,采用非电空调大概仅需要20千瓦就可以,耗电量还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

  【经济日报】节能产品如何做到“叫好也叫座”?

  节能产品的好处我们已经说了不少,但是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很多节能产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今天的经济日报详细地分析了节能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原因。(首先是节能产品价格门槛高,消费者只算“眼前账”。厂家在节能产品上投入了很高的研发成本,销售价格也自然增加。一支节能灯管的价格是普通灯管的两到三倍甚至更高,不少人抱着“省电不如省钱”的心理,使节能产品难以受到青睐;其次是节能技术并非尽如人意,一些新产品质量还需要完善;另外,企业和个人对节能产品的宣传还远远不够。)文章最后强调,节能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它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积极行动。

  【中国信息报】“节”“会”之根在哪里

  最近天气很热,各地的啤酒节更火。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在有些啤酒节上喝酒已经不流行了,重庆啤酒节变成了泼酒节,哈尔滨啤酒节准备用啤酒当喷泉,只是迫于舆论压力才临时取消。今天的中国信息报就此发出了疑问:(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如此之多的人造节,到底为谁而办,它们的根又在哪里呢?文章指出,不可否认,一些节日的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但名、利绝不是造“节”办“会”的根本理由,民众的需求才是“节”“会”的根本所在。)文章最后说,以后在造“节”办“会”之前,这些组织者不妨仔细掂量一下,自己所办的活动是不是民众需要的,民众是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不是,最好还是不要白白浪费钱财资源了。

责编:刘立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