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教育使广东农民解“六难”得实惠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19:31 来源:
    专题: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新华社广州1月11日电(记者赵东辉)地处雷州半岛但缺水干旱的遂溪县,如今大多数农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城月镇田头村村民陈建明高兴地说:“以前要到2里路外的地方去担水,每家占一个人,现在通水到户,好比每家多了一个劳力。”这是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广东农村发生变化农民得到实惠的一个写照。

  1年来,广东组织4万名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派出医疗、法律援助、农科技术、文化教育方面的党员服务队下乡,财政共拿出近82亿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社保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读书难、增收难的“六难”问题,千千万万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广东各地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分类施保,并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额,使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员应保尽保。全省2005年增加发放5000万元低保资金,并出台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设立财政专户,防止资金被挪用、借用。

  为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顽疾,广东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为两大“抓手”,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权益。从今年开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从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覆盖率将达到农村人口的60%。通过开展“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活动,全省三级以上医院每年派驻5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下派到贫困县医院工作。卫生系统还启动“万名党员救治万名特困病人”行动,至今有3万多名党员参加,已救治特困病人6万多人。

  “四个一点”在广东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解决住房难题。“四个一点”就是采取政府补贴一点、挂钩单位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为15万户贫困农民实施危房改造。

  2005年6月,广东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河源、梅州等市房屋倒塌严重,当地政府积极推进重建家园。朱德强是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农民,这场洪灾摧毁了家里的房子,令他料想不到的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镇里就帮他建好新楼,他在门边贴上这样的对联:“居楼阁不忘政府,进新宅牢记党恩”。

  由于广东西部地区干旱、北部石灰岩地区缺水、东部地区水质较差,广东有18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目前列入农村饮水解困规划的955宗工程已全面开工,经济欠发达的云浮市率先让18万农民告别“苦旱”。在雷州市龙门镇后溪村,过去每个家庭平均每年用于远路取水的工作日达50个以上,饮水工程建成后,用于挑水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了,许多人可以腾出时间外出打工挣钱,农民致富的路子变宽了。

  作为解决农村读书难的一大举措,从今年开始广东16个扶贫县的农村学校不收杂费,它将惠及133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开展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山区的对口帮扶活动,广东逐步改善山区的教学条件。针对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各地大力扶持低收费民办学校,在购买建校用地、租赁闲置校产方面给予优惠。广东教育系统近日又传来好消息,从2006年9月新学年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早在2005年初,广东就全面实行免征农业税,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与此同时,正式启动“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青年,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省财政还通过支持农村解决灌溉难、行路难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省农民2005年人均现金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年关将至,广东省还掀起了清还拖欠工程款热潮,目前全省已清还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167亿元。

责编:闫冬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