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7日 10:59 来源:

  求是消息:

  牛有成

  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完全符合北京的实际,是北京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北京市农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4%,农村经济规模占全市的16%,目前全市有308万农业户籍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6%,农民属于人口中的少数。但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都是北京的市民,少数不等于小数。郊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区,是重要的环境保障区。城市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农村的发展,一个被落后农村包围的城市,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和安定。

  但是,目前北京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实现现代文明还有很大差距。尽管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72元,但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农民人均存款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三农”问题已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就难以落实,“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途径在于城乡统筹。目前农民的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单纯依靠农村自身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限制过多、服务过少。公共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农村投入比例过低,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市在得到一定发展并具备相应能力后,必须带动和支持农村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扩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各职能部门同样义不容辞。为协调解决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事项,我们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农委负责“三农”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把“三农”纳入自身工作范围。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就“三农”工作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仅2004年,全市就制定与城乡统筹有关的文件71个,其中市委、市政府职能部门单独或联合制定的政策性文件有58个。

  工作中注重依托项目搭建平台,集成政策、整合资源。在旧村改造试点过程中,市农委、市建委等9个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并把原来分散使用的资金集中安排。为加快消除全市农民饮水安全隐患,市水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行动,2005年市、区两级投资5亿元,其中市级投入3.2亿元。为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由市农委牵头,市科委、市农业局等部门参加,形成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首都52个科技单位的资源,组织区县和乡镇130多个推广机构、科技企业、农民协会,培训技术骨干和从业农民。通过形成职责明确、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大家有了共同的项目平台,初步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战、投入分散,年年投资但效果不明显的局面,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资金向差距低点流动,资源向薄弱环节配置。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差距较大的问题,市级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近年来,市政府投资的增量主要投向远郊区县,市发改委安排的政府投资中,10个远郊区县与城八区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2 ∶ 8、2004年的4 ∶ 6,调整为2005年的5 ∶ 5。2004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比2003年增加了1.1倍。市各部门的专项资金也向农村倾斜。教育部门2003年、2004年投向农村的资金分别是2002年的2.8倍和7倍。2005年义务教育免除了杂费,下一步将全部实现“两免一补”。市交通委、市政管委、广播电视局等部门也都将较大比例的投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制定政策,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全市整合了教育、劳动、科技等培训资源,在郊区确定了71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对农民的各项培训。市教委组织了103所市区学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并启动了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确定支教一年作为评定职称的基本条件。目前已有1010名全职支教教师到位。市卫生局安排市区多所知名医院与郊区医院对接,实现设备、人才共享;开展了乡镇卫生院长强化培训,还将为每个中心村培养一名全科医生;在完成山区1486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把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计划。

  冲破体制障碍,发展农民利益。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管理体制接轨。贯彻中央部署,自2004年起实行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结合北京实际,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全面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以上。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思路,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将城乡结合部地区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重新修订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实行“逢征必转”的政策并解决好因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同时,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建设征地转工自谋职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措施,理顺了体制,既促进了发展,又化解了矛盾,保障了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依托城市优质资源,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导向,实施“221行动计划”,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对农业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开发,积极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近两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4%;2005年可达到7800元,同比增加9%左右。

  北京市几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主要领导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主要领导将“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决定城乡统筹工作的力度。市委书记刘琪、市长王岐山同志率先垂范,亲自调查研究、提出思路,这对提高全市上下对城乡统筹的认识,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工作很重的地方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第二,建立长效机制是城乡统筹的根本。城乡统筹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在投资增加的同时,还要求“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人才走,资金随着管理走”,重在建立增加投入的稳定渠道并提高投资的效益。在探索建立以城带乡的有效体制的同时,重在建立增强农村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的长效机制。在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的同时,重在“放活”上下功夫。近两年来,我们加大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的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第三,塑造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塑造新时期的新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我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方面,通过农民培训、污水和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我们更注重通过发展经济、培育产业,以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的办法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践证明,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而且对于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编:唐峰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