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王小青代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要"内外结合"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2日 17:02 来源:新华社
    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吕雪莉、丛峰、卜云彤)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农村发展的要求,更是西部地区的重要任务。全国人大代表王小青认为,对西部贫困地区来说,要坚持“内外结合”,内挖潜力,外拓空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王小青说,从西部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来说,由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非常艰巨繁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是两三个五年计划能解决的,可能需要几十年,不能急于求成。但建设新农村对西部贫困地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也要有所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应该放在减少贫困人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使群众过上宽裕的生活。

    西部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还远远落后城市。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内挖潜力,外拓空间。 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更要下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则是拓宽外部增收空间的主要渠道。

    在青海海东地区,群众已经普遍从劳务输出中尝到了甜头。 “青海东部地区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和城市改革一样,也有一个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几年通过大力推动培训劳动力转移,搞劳务输出,让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到全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去。去年一年有40万人出外务工, 挣回了11亿元的收入,相当于全地区财政收入的5倍。劳务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四成。”王小青说。 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两条腿走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王小青说,“海东需要向城镇转移的人口数量很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要引导群众‘干家门口的活,挣家门口的钱’。”

责编:刘立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