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5日 06:53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消息:28年前,中国改革在农村开始发端,经过28年的不断深化,有着崭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广大农村开始破题。
改革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28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推动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也直接触及了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意义深刻,工作艰巨,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从深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征地制度、义务教育等能够改变农村面貌的制度保障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有代表提出,“在没有解决好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之前,不应征用农民的土地。”
湖北代表周洪宇建议:完善征地制度,保证失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实现征地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社会保障,政府应该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对其进行就业培训,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并对其就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乡镇机构改革如何深化同样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但影响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可能使农民利益受损。
过去,乡镇干部习惯了“无限责任”的“万能政府”角色,改革之后,像原来的催种催收等很多事情都不用管了,但是“削权”后的“失落感”也困扰着不少乡镇干部。
一些代表委员反映,乡镇机构冗员的去向,人员安置成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最难啃的“骨头”,建议国家妥当安置,要打造一个平台,来承载这些分流人员,并出台政策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工作。
近年来,县乡基层政府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困难,并在很多地方已经转化为数额巨大的隐性债务。因此,农业界的甘宇平委员认为,解决县乡财政危机,不能只在财政改革的范围内看问题,而要把它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格局的全局性改革联系起来。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明确县乡财政的基本原则不是“自收自养”,而是要由城市和工业反哺农村和农业,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为县乡财政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为此,应该对农村公共财政建设进行大规模的“输血”,彻底扭转农村公共投入不足的情况。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政协委员滕矢初说。他说当务之急是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采用民歌、戏曲、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小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观。
政协委员丁凤英用顺口溜说明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现状:“清早起洗涮完,穿我衣吃我饭,扛上锄头到田间,只盼日头落西山;天一黑门一拴,睡我觉打我鼾,城里文明你莫想,生活只是油和盐。”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健康的娱乐方式,文化生活几十年没有变化,赌博泛滥,她建议要认真对待农村文化建设。
福建代表钟梅允说,现在老百姓的文化消费能力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但是相比较而言,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等不良风气就盛行。”她还说,许多农村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同时也要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的文艺作品。
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靠投入,一方面还要靠“文化能人”组织,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待遇低、身份难解决,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文化队伍不稳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他们建议,对于很多基层农村来说,要想填上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这个缺口,政府加大投入仅仅是一方面,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选对路子还得选好班子代表委员们认为,建设新农村要作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畏难也不能看得太简单,思想上要有紧迫感,措施上不能急于求成。
中央政策和思路已明确,关键是要抓落实,关键是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天津宝成机械集团董事长柴宝成委员直陈村委会管理中的民主管理问题,他说,有的地方对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缺乏民主决策,村务、财务不公开、不透明,少数干部说了算,群众是一盘散沙,公益事业难办。
所以,丁凤英委员认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出一批领头羊、明白人至关重要。江苏代表武继军说,很多地方都是有能力的人去外面打工、创业,没人愿意为村集体服务,结果可能村里的农民比较富裕,而村级组织一盘散沙,村容环境一塌糊涂,农村社会事业无从谈起。选对一条发展生产的好路子,还要有一个群众信服的好班子,这样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湖北代表许克振也强调,既要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杨利霞委员为此支招说,要培养懂知识懂文化的基层领头羊,建议可以大力支持大学生当村官,要用他们的知识和文化为新农村建设出力。
江西代表孟建柱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王泽农;宁启文)
责编: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