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9日 晴
文/宋 峻
行走到第三天了,才真正地想喊一声——好累。其实只走了二十五公里,但戈壁滩上的二十多公里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热,盲,渴。
中午12点40分,汽车把我们送到安西县城以北七、八公里的312国道边,于是就开始了我们的“孤独”之旅,也许是为了切合今天的行走主题吧,我们十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小分队又分成了五个小组,大家基本为两两组合,至少保证每两个人拥有一部对讲机,以便途中的通信。
“热”的原因就不说了,即使是在这十月底,走在大戈壁滩上,也会让人焦头烂额,但前提是一定不能停下来,否则湿了的衣衫立刻会带走体温。帽子、头巾当然都是必备的;满眼灰白的景致,亮晃晃地耀眼,也不得不选择墨镜来保护眼睛。不过毕竟是深秋了,每当停下来,哪怕是做最短暂的休息,躺在大戈壁滩上享受着阳光与微风时,凉意夹着舒爽,好不惬意。
从来都以为戈壁滩是一望无迹的平坦,只留平直的地平线给人们,可是在今天这段至白墩子的途中,却打破了惯有的这种印象,不知是谁巧妙地将戈壁滩与丘陵结合起来,利用了丘陵的形,披上了戈壁的外貌。这种起伏连绵一反前两天能将视线直奔出三、五里地的那种舒坦,面前的洼地与山包不断重复地出现,像是进入了没完没了的死循环,怎么也走不出同一番风景。不知道身边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异样,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我们想要见到营地可能出现的异样,于是只能“盲”人般机械前行。
即使我们手边有GPS,但眼前的一片茫然也让人焦虑,因为“远期目标”(即第三营地)与视线范围比起来,实在是渺茫。公里数在GPS上的显示递减着,起初还有精力每走一段就找白龙马确认后通报给大家,可随着体力的消耗,大家的距离越拉越远了,互相说话的频率也就越来越低了,以至于大家的交流只能靠视线中晃动的身影,大概估计之间的距离,偶尔断断续续地会听到孙博或者荣浪在对讲机中问起行走的方向(由于他们没有GPS),而我和白龙马只能在前面简单地回答一句:“直走,方向正确!”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交流,但它却不得不逼着后面的队友们要加紧脚步,将我们的影子控制在自己的视线中。直到我们的GPS显示距营地还有八百多米时,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了远处其它分组的队友,而白龙马和我也同时喝干了瓶中的最后一滴水。“渴!”我们的同一个意识。
其实走在这种戈壁滩里,“后悔”与“放弃”是一点不起作用的。首先,后退或者返回是不可能了,前一个营地已经撤走,回头等于没有目标;而半路退出的可能性也近乎于零,虽然向北几公里就可以回到车来车往的312国道上,可是那又如何?已经违背了规则的游戏则没有再进行下去的必要了。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向前走,无论快慢,只要在前进,就只会距目的地越来越近……知道吗?这就是我在决心翻过又一座小沙丘前想到的许多许多。
行走,不光靠双脚,同样需要靠思维,同行的陈杨首先帮我们总结出了对付这种戈壁滩的小窍门:经GPS的测定,只要顺着国道旁的高压电杆走,方向肯定不会偏离;绕着山丘走曲线,虽然路程增加了一些,但可以省许多力气;走直线必须翻越小山丘,虽然体力消耗较大,但又可以节约许多时间。在一座小山包上做最后一次的休整后,此时距营地还有四公里,王石和陈杨采取了绕行的方案,而白龙马和我采取了翻越的方案。
红旗,是每一处营地所在的指示,也是每一段行程结束的标志。而今天见到这杆红旗时,打破我的第一概念是:我们不再孤独!因为远远地见到我们归队,大本营的朋友们为我们送来欢呼与掌声,虽然此时太阳已沉沉得再没有太多的温度了,但那种光线的温暖正好和着迎接我们的营地的温情,一扫枯燥行程中的孤独。
小贴士:
1、据说在这类戈壁滩上行走,遇酷热或者极度疲惫时,有可能见到海市蜃楼,非常幸运且遗憾的是我们都没能看到。这段路程必须准备足够的饮水,注意防晒。
2、行程中风景相对枯燥,只有到达第三营地白墩子时,才会在烽燧处见到一汪清泉,据说这是当年玄奘取水且差点被守城兵箭射中的地方。
3、戈壁滩地面相对较硬,且坡度起伏不定,偶尔会有成片的沙地和少量的盐碱地,行走注意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脚底磨出水泡。
4、白墩子烽燧距312国道约五百米,其南侧洼地是扎营的好地方。有了古烽燧与清水泉的组合,这里是清晨和傍晚拍摄照片的好地方。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