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彻底改观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13日 13:24)
中国证券报消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这为我国今后2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专家们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逐步实现,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将进入新的变动期。这一时期的变动比前20年更为猛烈,三次产业的比重将出现明显的变化。过去常说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格局将彻底改观。
专家们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国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这一阶段我国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以此为起点,我国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新阶段。
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的制高点,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通过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科技实力将切实转变为巨大的生产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两条线展开。一是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迅速提高以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实力,形成其竞争优势;二是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战略性重组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目标,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并拉动对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需求。
农业,国民经济最为基础的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最大的问题一是从业人员富余,需要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二是农产品数量过剩,而质量相对较差。整个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牢固。在未来10到20年内,农业发展的重点,一是要把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来解决;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将大大强化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中国经济的一大引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尽管现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但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并不会下降。对于中国,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仍面临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应该承认,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因为,在很多领域,就产量而言,我们都名列世界第一。但我们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又是公认的事实。电子信息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力,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都要进口。中国所要做的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服务业尽管在已经过去的20多年中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的根基并不稳定。按照世界产业变动规律来讲,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应该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中国大致就在这个阶段。在未来10到20年之间,服务业的发展既要扩大总量,更要提高质量。市场取向的改革,将为服务业注入强大动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将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为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预计仅“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占GDP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33.2%提高到36%;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4%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27.5%提高到33%。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依靠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的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但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赵承)
责编:杨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