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4日 11: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消息:日前,一位小有名气的专业报记者要写一篇关于淮河治污资金使用的稿子,希望引用记者一年前发表的新闻作品。这位女士先上海、再北京、后合肥,一路追将过来。几分钟拷贝完成后我纳闷:这些已发表的作品网上多得去了,还用得着这么大热天昼夜奔波?这位女记者瞪大眼睛惊讶地反问:“还不知道啊,您在网上被‘杀’了!”
记者是新华社一分社记者,名不见经传,工作之余缄口无言,有全国影响新闻作品不多,只是2004年所作淮河水体污染调研报道颇受社会关注。谁会在网上封杀我?
迅速登录互联网,先“百度”,再“GOOGLE”,再“天网”、“新浪”,输入“淮河偶正涛”这一过去常用的关键词,以前数以千字的网页快照,如今寥寥无几。想起自己曾有淮河水体治污重头稿件在《经济参考报》发表,网站转引超过500家次,新华网内必有存留。连忙去新华网搜索,半晌,只见页面题头,文章根本就打不开。
网上果然被封杀
顾不得礼节,匆匆送走千里迢迢前来取稿的同行,连忙坐到电脑前再探究竟。结果发现多年前的篮球报道、科技报道等大部分还在,只是去年以来的淮河污染治理文章,如影响较大的《淮河治污:10年600亿付诸东流?》等,没有了踪影。忽然想起,去年曾就淮河治污和某行业研究院副院长的“领导专家”打过口仗,网上转载颇多,再度翻江倒海式的搜索,我们的声音没了,对方文章没有见少,只是当年原文中颇能代表争论对手品味的俗声土骂都不见了。
本人关注网络传播10余年,常以“专家”自居。深知两条:其一,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都是采用“网页快照”的方式,大型计算机自动搜索网站,存储网站新页面以备用户查询。若无人工介入,机器和程序不会自动识别网页内容而做取舍;其二,网络“黑客”多对文本信息不感兴趣,况且“封杀”记者的文章多是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类,应无道理。由此推想:封杀记者的人是计算机高手受命而为,更大可能是拿着党和人民俸禄在做这项工作。
为何要来“暗杀”我
关闭电脑,退而苦思:本人职业为新华社记者,新华社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淮河治污调研采访为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华环保世纪行”与新华社合作组织,所有文章均为新华社或所辖报刊、媒体刊发。此行、此文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华环保世纪行”和新华社均充分肯定,支持的读者、网民更如潮水一般。删我文章,封我言论,与谁相拒,不知出此政令的官员是否心中有数?如此动机,后果之危险,不知网络高手的“领导们”考虑过没有?
进而想象,新闻是社会公器,搜索引擎则是网络时代客观历史记录。病毒是程序的大敌,用高科技手段篡改搜索引擎的“网页快照”,可能就是GOOOGLE、“百度”们的头号敌人。因为它们的生命是“全面、客观”,堵不住暗剑“封杀”毒招,它们的身份从此要大打折扣。
以封杀文章掩人耳目,掩盖历史,古以有之。秦始皇不仅“焚书”,还“坑儒”,其结果如何?短命秦朝的功绩与残暴,尽入后人眼底。如此史实不胜枚数。记者是在写今天的历史,新华社记者在代党和政府立言,而且是在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也许封杀者认为,封杀影响不利于己的文章,多少可以掩饰一些过去的瑕疵。但不知道作俑者真想过没有,虽然法律还没有细致到“禁止封杀”,毕竟是信息时代,网络封杀只能是掩耳盗铃之举。此招一出,是非曲直不辨自明。
再次打开电脑,登录GOOGLE、百度,在关键词栏输入记者关注一年多的“淮河”二字。一键之下,看到媒体无数,作者无数,文章无数。记者欣慰而笑:若不是本人文章尖锐客观,若不是发表的渠道影响较大,谁还会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上夙夜挥刀?进而又想,小有名气的京城记者为“淮河”而能不远千里,如我关注淮河之同行多如南山之木,又何在乎几个戴着遮羞面具的网络杀手?如果“杀手”在侧,记者一定告诉他:“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责编: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