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贪官怎能由“像不像”界定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4日 10:19)
东北新闻网消息:贪官,国家相关文件上的解释,是指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的官员,应该是很为明确的了,但近来已被中央实施了“双规”的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被不少媒体提及时称之为“最不像贪官的贪官”,令人大呼“意外”,甚至还有人以“虽然土地市场出现了混乱局面和腐败现象,但也难说是他个人所能左右的”为由替其开脱责任。
尽管对田凤山的停职审查还有各种说法和猜测,但既然中央已着手进行调查,田凤山就肯定有待追查的地方。至于事件真相,相信不久国家也会给我们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田凤山平时“做人老实谨慎、对上对下都和蔼、从不锋芒毕露”就认为他“最不像贪官”,就在相关媒体发出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质疑,则不能不让人觉得“意外”和“可惜”!
首先,是不是贪官,应由法律决定,并被相关部门审查确认,无论如何,是难以与其长相、秉性和一贯的言辞取得联系的。如陈克杰面对记者热泪盈眶的激情演讲,如那位穿戴朴素,多次被媒体誉为“平民局长”、“挎包局长”的宝鸡市原公安局长范太民,事后不都被证明贪官是可以通过“作秀”表演来蒙蔽的吗?
其次,贪官触犯了法律,受到惩办,其情其境的确令人感觉同情和惋惜,但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得到如此可耻的下场也是其贪欲难禁的咎由自取,如果仅仅因为他有着显赫的过去,有着艰辛的个人奋斗经历,就忽视和减轻对他贪赃枉法的认识和惩戒,不仅混淆视听,有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和我们“惩前毖后”的初衷,也不利我们国家的法律和民主建设进程。
再者,贪官之所以敢于以身试法,就是因为贪婪让他们丧失了理智,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都已丧失了作为人的理性和智慧,相反,为了能逃避责任和法律的惩处,总会想方设法在犯罪前后加大伪装、设置“技巧”,人为增加立案、破案的时间和难度,而当法律还没能给贪官们一个“准确而有力的”回击时,有些媒体和个人就往往爱以似是而非的言辞和论调做出猜测和质疑,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负责任的真相假设和言论对峙,这不能不让人担心由此而引发的不良后果。
田凤山被人们认为“不具备‘大贪’的胆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一贯爱以“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做事谨慎小心”的形象面对社会和公众的,自然要比陈克杰和范太民的现场表演来得更为蒙蔽和真切,这不仅与其出身低微、从农村最底层起步有很大关系,也是他一个“土豹子”从政后平步青云的重塑需要,但作为我们负有舆论监督和正义倡导的传媒业来讲,不能仅仅只追求言论与新闻的独特看点,而更要记得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透过迷雾看出贪官的本领,因为我们不怕贪官伪装狡猾,就怕自己眼力不济,这也算是一条从“斗争实践”中悟出的经验吧! (郭绍俊)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