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高校音乐专业扩招应慎重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1日 14:49)
中国文化报消息:“扩招”在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更大的责任,大学生就业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音乐教育在“扩招”大战中,可谓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据了解,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连续几年不减,并且大有升温的迹象。比如:1996年某高校音乐系的在校生为200多名,1998年增加到500多名,2001年又增加到850名。这样的发展速度在音乐教育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超量的生源,给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常规教学带来了冲击和严峻的挑战。超常规的教学与未来音乐师资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等方面的矛盾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尖锐和突出。
高校音乐教育面对“扩招”,在抓教学质量上付出了很多努力,许多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然而,技术性很强的音乐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音乐专业的很多课程,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舞蹈等无法通过增加班级人数来完成教学任务。钢琴、乐器、琴房的增加及教学计划的调整等也远不及生源逐年递增的速度,于是,诸多问题随之而来。其显著的情况是,技术课合并,一人变两人,两人变四人,甚至有的上集体课。理论课教室增加桌椅,琴房人满为患。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及家长们议论纷纷,甚至提出了尖锐的意见。从这方面来讲,“扩招”给学校带来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压力,给系里带来教学安排、教学管理方面的压力,而给教师带来的是教学效果——“产品质量”的压力。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高校近年来喊得非常响亮的口号。所谓抓住机遇,实质上只是抓住了“生源”——“资源”,从长远看是抓住了“扩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质量”的挑战。在“扩招”热潮中,一手抓机遇,一手抓质量,两根弦都松不得,这恐怕是成千上百的家长的衷心希望。但实质上,许多高校在“扩招”中的攀比心理、竞争心理无疑造成了“机遇”即“生源”的偏见,而超量的学生必然带来师资和硬件设备的“措手不及”。“生源”易抓,质量难保的现象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并非个别现象。
作为高校,除了要把握好“扩招”与师资、设施,规模效益与质量的关系,还要把握好“扩招”与就业的关系,使其更加协调统一。
笔者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步深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将逐步适应“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强化办学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逐步改变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教学,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
笔者认为,高校在今后的“扩招”工作中应先对人才市场进行准确的调研之后,再做决策。高校“扩招”只有在不断调整设置并不断开发新的专业方向的前提下,才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高校“扩招”应与人事部门及学生三方建立一种“签约机制”,比如,签订一个“哪儿来哪儿去”的协议,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压力。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教育部对于高校招生、专业设置与毕业生的就业比例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毕业生就业率低于50%的高校和专业,必须进行调整,不足于20%的要停招。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关高校“扩招”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还会不断出台。高校“扩招”一定会向着良性化方向健康发展。(赵世兰 郭建民)
责编: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