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1日 06:43 来源:
一则三四百字的消息,传递了备受关注的讯息: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和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双双获得国务院批准。此举意味着中国开始迈向“高速铁路”时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采用国产化技术装备”,“打造中国品牌”。自主创新的话题,刚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得到充分讨论,如今即将成为总投资一两千亿元的两大项目的生动实践。
自主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篇需要精心谋划的大文章。
加强自主创新,举国上下已成共识,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在启航。不过,这并不表明自主创新从此一帆风顺。自主创新能力,除了内在的要求,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宏观的外部环境,包括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等等,总体上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日臻完善。尚未引起重视的是,自主创新必不可少的微观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这很可能成为现实的制约因素。
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环境;一是利益环境。
尊重知识是老话题,却有很现实的新内容。当代自主创新行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能否得到应有尊重,往往同人们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
以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为例。“高速”带来的不仅是交通速度的提升,还有交通方式的变革以及由此对人的观念产生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行业内部,仍有很多人并不真正清楚“高速铁路”为何物。若以这样的知识结构,看待高速铁路建设的人才要求、资金投入、动态成本,难免不以为然,甚至影响相关事项的决策。
历史上,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制造的第一艘铁壳轮船,就因为走走停停而被讥讽为“蠢物”。这其实也说明,新生事物往往因为知识水平较高、设想创意超前,他人难以理解,因此常受责难。推进自主创新,理应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形成理解、支持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尊重知识的环境还包括对知识产权的自觉保护。应当说,现行政策法规正不断完善,监管力度正不断加强,但是,只要尊重知识产权尚不能成为自觉的社会行为,像王选院士一直没有申请专利之类的遗憾就还会继续下去,并成为自主创新的阻力。
创新成果一旦形成生产力,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低耗、高效,节省人力。当节省人力对就业构成压力、对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造成直接影响的时候,这样的创新也很容易受到冷落甚至抵制。
从表面上看,节省人力与充分就业是尖锐的矛盾,其实不然。自主创新不但能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更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重大举措。比如,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和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成之后,直接从事“交通”的人员与运输能力之比,必定大大低于传统运输方式。可是,相关的新型现代服务项目却会应运而生。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要引导大家辩证地看待利益,及时帮助就业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型。
与宏观环境相比,“小环境”直面现实,问题往往具体而复杂,解决起来需要更大的耐心,切忌急躁。(顾勇华)
责编: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