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正文

复旦“转系”大讨论

央视国际 (2002年10月08日 13:43)

  新闻背景

  今年,九十七岁的复旦大学迎来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开学盛典——244名学生,重选专业到新系。

  上学期初,复旦大学出台新规定———每个院系(专业)至少拿出原有学生10%的名额,接受转系生,总计420个名额。凡一年级同学平均学分在2.5(相当于70分左右)以上者,均可提出转系。各院系提前两个月,公开考核办法、考核科目,以便转系学生准备,同时成立5至10位专家组成的转系评审委员会,严堵“暗箱操作”。一石激起千层浪,420多名同学提出转系申请。经过严格考核,244名同学转系成功。

  各方评论

  --大学生:六成欲另选专业

  复旦的做法在大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长期以来,中国大学生都是在高考时填报专业,并“一填定终身”。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对转系有说法,但事实上转系的条件很高,如有的学校要求每个专业每年转出的人数一般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人数的5%;该学生当年平均成绩必须优良等,符合条件者甚少。北京市属某高校一名学生希望从建筑系转到自动化系,历经两年也未能如愿。

  北京市教科院一项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65.5%的学生表示将另有选择。许多学生与专业“相看两厌”,少有创造力。

  --部分高校:转系不利管理

  对于复旦的做法,北京高校表示了赞赏。但至于会不会沿用复旦的做法,多数高校都出言谨慎。某高校党委副书记说,让大学生重新选系选专业,可能出现“一边倒”的局面,热门更热,冷门更冷,而所有专业都是按国家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所开设的,必须保证各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重新选系,也增加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不利于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体制。

  记者注意到,和一般单科院校、行业院校相比,综合类的知名高校对学生转系的限制要少得多。北大和清华今年都有近百人成功转系。北大教务部有关人士说,北大将转系学生总数控制在本级学生总数的10%以内。

  --专家:降低转系门槛是趋势

  据悉,复旦此次240多人成功转系,主要原因是学校将转系的门槛降低了,每个院系(专业)至少拿出了原有学生10%的名额,最后转系成功的学生只要大一两学期平均绩点达到2.5(相当于70分左右)或者以上,有没有不及格课程并不太关键。而此前,复旦要求每个专业每年转出的人数一般不得超过该年级学生总人数的5%;该学生当年平均成绩必须较好;平均绩点达到3.0,平均80分左右,而其当年的高考分数不得低于欲转专业当年的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转系门槛的降低使不少人“所学即所长”。

  北师大教务处负责人葛岳静说,降低转系的条件是大势所趋。北师大将讨论有关文件,让更多的大学生成功转系。

  据了解,北京一些高校还在采取多种措施,让大学生不再经历“转系难”。明年,北大将按照院系招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后,再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清华经管学院首次尝试了按学院招生。有的高校还在探讨按“大文科”、“大理科”招生,让大学生不再有转系之苦。

  转系感言

  --张晓洲(由计算机系转入中文系):我放弃“大热门”计算机,决不是因为成绩差、读不下去,去年我的绩点达到3.2(相当80分左右),中上游水平嘛。自投罗网到“青灯冷禅”的中文系,我无悔,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暴殄天赋是可悲的。一个文学天才如果选择了计算机,他可以短期内收入多些,但他永远不会成为大师,至多只是个匠人,工作对他是痛苦,决不会是享受。我相信自己对文字的感觉,对生活的细腻直觉,所以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父母为我选的计算机专业,投入中文怀抱。比起那些无法转系的学长,我是如此幸运,感谢复旦。

  --朱月(由新闻系转入数学系):我一直都相信,如果杨振宁坚持在他并不擅长的实验物理领域,而不是果断地转攻理论物理,他一辈子也拿不了诺贝尔奖。这就是我转系的原因。

  --张虚怀(由物理系转入生物系):我从小喜欢生物,高中还拿过上海市生物竞赛二等奖。高考时,第一志愿考生物系失败了,可我”爱生物之心不死”。学校打破惯例,允许“低分”考生转入“高分”专业,美梦成真。

  --徐昕(由力学系转到国际贸易系):转读贸易,我承认有就业方面的考虑,人往高处走,不违反国家政策嘛。有人甘于基础学科的寂寞,有人适应生意场的谈判交易,这不是道德问题,人各有志。放宽转系限制,大家“多赢”!

  观点碰撞

  《江南时报》:大学生转系应尽快放开

  如果转系自由,确实可能对现在的学生专业结构带来冲击。“冲击”到底有多大?这难以测算,但可以参照的是,欧美很多大学允许自由转系,大学却比我国办得好。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某专业“热”,说明社会最需要这个专业;某专业“冷”,说明社会需求度不高。作为高校,本来就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而所谓“冲击”不正是专业调整的动力吗?其实,专业老化、陈旧,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设置跟不上科学潮流和市场需求,正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至于兴趣的培养,肖某只是个特例。实际上,兴趣的培养和改变是极其困难的。学习和工作了一辈子也没有培养出对“本行”兴趣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没有兴趣的工作是没有效率的。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对个人来说,学非所用,对社会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呢?(盛大林)

  《南方都市报》:回归以学生为本位

  这些年,不少大学也都开始或多或少地进行教育改革,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聘名师、争生源的阶段,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回到“以学生为本位”的根本上来。须知,大学者,不仅要有大楼和大师,更要有大爱,更要有大爱关怀下的真正的“大学生”。营造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的大学氛围,这就是大爱。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和想象力,是一切教育根本的根本,也是个人和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不久前,中科院院士、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杨福家回国参加学术年会时,专门以“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为题,阐述了他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看法。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教育的两个特点之一就是“神圣的好奇”。优秀的教育、一流的大学应把启发学生的好奇作为首务。

  王洪生校长称,复旦大学最终的方向就是不分专业,建立一个文理学院,学生先进文理学院进行培养,两年后再选择专业。如此想法,应当是符合国际潮流的。

  《江南时报》:大学生转系岂能放开

  现在的大学生转系很少有考虑自己兴趣的,更多的考虑是自己所学专业在毕业后是否有市场,是否能找个好工作,从“利益最大化”而言,学生的行为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大学殿堂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培训机构,它更多的是一个人类文明的载体,它的专业调整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针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收费标准,一般在5000~80000元不等,以限制学生转系,但丝毫阻挡不了学生转系的热情,从各校转系人数统计数据看,均呈明显升温趋势。

  有观点所说转系的依据还有一个,是外国学生允许转系,不是比中国办得好吗?我想,外国大学所以比中国办得好,是因为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投入,而绝非因为允许学生转系的结果。再说了,外国到底又有多少大学允许学生自由转系呢? (李先明)

责编:晓星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