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叙事诗“周国知之歌”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08日 13:59)
●长篇叙事诗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李 全 茂
一
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上海秘密召开,
到五星红旗
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蓬勃开展,
到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绩;
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培育出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
为了祖国的富强,
为了人民的利益,
他们流血牺牲?前赴后继,
他们勤政为民,大公无私,
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代代,
一批批,
一个个,
汇成了浩瀚无垠、星光灿烂的银河系。
如今,这银河系里又升起了一颗
明亮的新星,
党的队伍里又飘扬起一面
鲜艳的旗帜。
他,就是宣恩县椿木营乡的民政办主任,
优秀共产党员 周国知。
二
他忍着初春的寒意,
带领乡亲们下河挖沙,
他冒着生命危险,
和乡亲们一起上山采石,
他攀着崎岖陡峭的山道,
把一袋袋五十公斤重的水泥,
扛到一百多米高的山脊。
终于在两村之间的峡谷之上,
架起了一座两米宽的桥梁
那曾经夺去一条条群众生命的独木桥
成为历史。
为了纪念这座桥的建造,
也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造桥人的名字,
乡亲们把一块精心打造的石碑
在桥头竖起。
上面镌刻的第一个姓名,
就是周国知。
周国知听到这个消息,
觉,睡不安稳,
饭,吃不下去,
他想:
为群众排忧解难,
是党员干部的职责,
是我们的分内之事。
共产党人的功德碑
不应该矗立在桥头,
应该树在群众的心里。
他在群众不注意的时候,
悄悄来到桥头,
磨去了石碑上自己的名字。
他苦口婆心
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使乡民的苞谷产量翻了一番;
他千方百计
组织群众种植加工药材,
使许多家庭的年收入达到了四位数字;
他积极推广
土地租赁的典型经验
使劳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也能喜获丰收;
他土洋结合,
采用科学有效的“灾情预警”办法,
大大减少了自然灾害给群众造成的损失;
但他却从来不争什么职务,
什么级别,
什么荣誉;
有人劝他也“活动活动”,
走走关系,
职务也好往上提提,
他说:
“我们应该关心的
是百姓的事情办好了没有,
而不应该是自己官做了多大,
职升了几级。”
在共和国最基层的民政岗位上,
他没有任何怨言,
始终是那样的热情,
那样的积极。
三
在周国知的衣兜里,
经常装着厚厚的笔记本子。
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的,
全是困难群众的名字信息。
谁家缺粮,
谁家少衣,
谁家的灶里没柴,
谁家的房子漏雨,
本子上都记得详详细细。
他一只手电,
一双胶鞋,
一个背篓,
一身风雨,
常年奔波在村村寨寨,
山背山脊。
为困难群众送去地膜
送去烧柴
送去口粮
送去种子,
送去党和政府的深清厚意。
冯卓然老人无钱买粮,
周国知送他40元钱,
让他买了一袋面粉
两瓶菜油,
也买回一脸的喜气;
一股浓浓的菜香饭香,
开始飘散在老人家里;
杨兴家数九寒天无柴生火,
周国知送他50元钱,
让他买了一挑子木炭,
也买回一身的暖意;
红红的炭火,
驱散了他家飕飕的寒气;
胡孟军家种田买不起肥料,
周国知送他一百元钱,
让他买了三袋子化肥,
施到麦田菜地,
他家的麦苗油菜,
才开始由黄返青,
出现了喜人的长势;
像这样的雪中送炭,
这样的帮扶救济,
他不知干了多少回,
做了多少次。
他用的不是公款,
也不是社会的赠与,
而是他从每月微薄的工资里,
省吃俭用,
缩衣节食,
----一分一厘地攒起。
妻子看他过度劳累,
又舍不得喝,舍不得吃,
挺棒的身体,
一天天消瘦下去。
她杀掉还没有长大的猪,
送去让丈夫改善生活,
补养身体;
可国知却把这些猪肉,
送给了困难群众
----自己的那些“穷亲戚”。
他说:
“看着他们在喝稀饭,吃咸菜,
我们怎好意思把肉菜
吃进口中,
咽到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