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3日 13:20 来源:
新华网北京频道消息: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耿素玲"应对在京居住两年以下的外地人员购买商品房征税"的建议一经披露,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被多家媒体转载,许多网站纷纷在显著位置予以刊登,并大量跟踪报道。不到一天时间,新浪网的跟贴评论就达到了2000多条。
一年前,北京市政协委员张惟英的一份提案,将北京该如何对待外来人口的话题升级成一场全国论战。一年后,人大代表耿素玲的建议再次触动了北京市外来人口政策这根全社会敏感的神经。
从张惟英到耿素玲,北京外来人口政策走向,不仅连续两年成为北京"两会"的头等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北京该不该控制人口?需不需要设置进入门槛?该如何对待外来人口?
![]() | |
人口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压力 资料图片 |
事实上,北京的政策取向不仅仅关乎未来这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命运,更重要的是,由于首都的特殊政治地位,北京的抉择将对全国很多面临相似困境的大城市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虽然立场和观点不尽相同,但无论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是专家、学者都认同这样一个道理??解决城市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不能沉溺于情绪化的道德纷争,而需要更多的理性和智慧。
外地人购房征税,可行吗?
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耿素玲建议的主旨是:外地人员在北京购买商品房应该缴纳北京地方税。建议称,北京的公共设施是北京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非北京人购买北京房产,使用围绕房产的一系列公共设施,应该尽纳税人的义务。耿素玲认为,农民工在北京工作尚且需要交个人所得税,而外地购房人购买北京房产不交纳北京地方税,除了对北京市居民不公平外,也对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不公平。
耿素玲提出建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减少外地人来北京炒房,避免抬高房价;另一个是让北京人享受公平,"北京的公共设施是由北京纳税人的钱建设的,外来人员来此定居,可以在买房征税上体现对城市公共建设的付出。"
耿素玲建议的提出背景,是因为近年来北京的房价持续上涨。据悉,2005年前11个月,北京商品住宅期房平均价格将近6800元/平方米,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2000余元。两年来,媒体频频报道温州商人和山西煤矿老板组成资金实力雄厚的"炒房团"大量进京购房,对京城房地产的价格推波助澜。
北京市地税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税目的制定都由国家决定,商品房征税属于国家统一的大政策,地方政府无权自行设置税收项目。
![]() | |
经济适用房发号的拥挤场面 |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商品房购买所征税收主要包括契税和印花税,征收不受购房者的户籍影响。即不管北京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购买商品房都要按照国家要求承担相应税赋。而且按特定时间要求征税需要经过国家批准。
有财经方面的专家对耿素玲的建议表示异议。他们认为,在京外地人和本地人一样,也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收等形式对北京经济建设作贡献,税收是属地管理,所谓北京纳税人,也包括了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
耿素玲所提建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抬高外地人进京门槛,但有专家称,"这个门槛实际现在就不是一样高。"记者了解到,据有关规定,北京当地人员在买房时,本身就会比外地来京人员享有更多的优先和照顾,这主要体现在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有关手续的办理和费用缴纳等。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白景明研究员认为,"这种说法不太现实。" 他说,首先,国家税政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无权开征诸如商品房税等新税种;其次,对外地来京不足两年的人员这种特定人群开征税,显然与现行税制不太吻合,因为国家不可能针对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来设置税种。
网上讨论对耿的建议多持否定态度。一位网友在新浪留言版上写道,耿建议是明显带有对外地人的歧视色彩。况且,收税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在北京能买得起房的人不会在乎那么点税,仍然可以把房价炒起来。
但是也有部分网民表示支持。一个网民的留言这样写道,"真正能在北京买的起房的外地人许多是那些暴发户,如山西煤老板,他们一买就是一层楼,几十套,他们没给北京穷人和全国人民作贡献,让他们多交点税为大多数人做点贡献没错吧。更何况现在真正在北京的外地朋友住两年以上不受到影响,这主要是限制那些纯粹炒房的暴发户啊。"
北京设准入门槛,应该吗?
耿素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建议考虑得并不太成熟,有些具体规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调研来决定。
在北京市"两会"上,作为区代表的耿素玲并没有参会,但其转交的建议却能引起了媒体如此积极的关注,抛去其具体可行性不谈,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其切中了当前北京市各界一个敏感话题:如何对待外来人口问题。
根据最新统计,2005年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530万人,北京"两会"上,接受审议的《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北京"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这意味着北京未来5年人口增长的计划空间只有70万。
在与人大代表座谈时,王岐山坦言,北京市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并向在场众多代表求解人口难题。
![]() | |
王歧山在两会上发言 资料图片 |
来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人大代表吴守伦说,当前北京首先必须正视人口问题,承认当前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矛盾的重要性,才能研究、解决问题。
耿素玲在其建议中提出了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准入门槛。据《新京报》报道,耿素玲在解释自己的建议时说,北京本来就不是谁想来就来的,你说美国的哈佛大学,谁想进就进吗?我们现在说平等,说以人为本,但来北京定居是需要门槛的,不然谁都可以来了。而且来北京当然得有个素质要求,不是谁买得起房,谁就可做北京人。
耿素玲的建议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年前的张惟英。一年前,北京召开"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惟英提出,外来人口的大量盲目调入,使北京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资源的承载量受到挑战,"建议摸清北京实际需要人才类别,用准入制度合理引入,控制人口无序流动。"
此言甫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报道当日,新浪网相关评论即达到海量,张惟英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舆论也很快分为正反两方。
事隔一年,耿素玲再次将准入门槛提出来,而且表述更加直白,并考虑到了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认为,近两年接连不断的"人口设限之争",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源于社会的三个转型。一是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农村、城市二元社会向一元社会转型。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自由迁徙,进入城市,引发了一系列资源、治安等现实矛盾;二是社会人群向公民转型。很多人开始关注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维权意识大大增强。现在大量的讨论和纷争实际是来自于网络,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通过民主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是政府的管理模式发生转型。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情况变化。
陆杰华认为,人口困境只是城市矛盾最表面的一个问题,关键是政府的管理方式没有跟得上社会的变迁。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对张惟英与耿素玲的观点均表示不赞成。他认为,那些一再提出用行政化手段人为设置人口门槛的思维,都是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人口迁徙规律缺乏深刻认识。
他分析说,事实上,北京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还是农民工为主体,温州、山西炒房团毕竟人数有限,即便是限制了这部分人,对北京整体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意义不大。
其次,必须承认,北京的发展沾了很多政策上的光。北京拥有很多外地无法比拟的政策优势,工作好找,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挣钱多,高考分数低,这一切都必然吸引大量人口涌入。
翟振武尖锐地说,那些提出门槛建议的人,还是相信行政手段是万能的,还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实践证明,北京曾经出台的限制外来人口的许多制度和政策最后都沦为一纸空文。比如城市增容费、暂住证、以及诸多行业限制不能使用外地人等等。结果,许多人根本不办理暂住证,而不少用人单位则都背着政府照样雇佣外地人。事实证明,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政府简单地靠行政手段阻挡进入城市的人流是行不通的。
此外,翟振武也不同意用学历等门槛来限制外来人口。他认为,北京需要各种人才,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但也需要服务于高科技人才的所谓"低端人才",也需要保姆和小商贩,否则,单一的人口结构会使人们感到生活很不方便。
他说,当然,在短期内,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北京,会造成交通、水资源、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高于一切问题和矛盾,我们的社会既然已经进化到今天对公民权利的认识高度,就不能倒退,只能想办法进行引导和协调。
解决北京人口问题不能急就和短视
事实上,张惟英和耿素玲的建议,在很多北京人中间还是得到了响应,因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北京的城市生活质量正在下降。虽然北京自2004年就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但多数北京人都强烈感受到"大城市病"带来的压力和烦恼: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告急。
在新浪网关于耿素玲建议的新闻留言版上,一位网友写道:"我不反对外地人都来北京,毕竟北京也是移民城市,但是,北京的基础设施有限,资源有限,这些年北京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京人口,也是对北京,对首都的爱护。"
如果说去年的"两会"令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浮出水面,今年的"两会"人们更加关注,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切实方案。
陆杰华不同意向外地人征收商品房税的做法。他认为,只要是居住在北京的人,都对这个城市的消费、建设、文化做出了贡献,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本地居民应该拥有更宽阔的胸怀面对外来人口。他认为,重要的还是政府应该使用更加宏观、市场的导向,发展节能、高端产业,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他说,有专家提到,"与其限制人口,不如限制法人单位",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办法。此外,他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本地中、低端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缓解与外来人口的矛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参加《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王凯则认为,北京的问题并不是自身可以解决的,其间折射的是目前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出现的某种偏差,即过度渲染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的劳动力吸纳功能,大中小城镇发展不均衡,很多中小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环境差,就业不足,不能起到有效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
![]() | |
北京人口如何减压?资料图片 |
与王凯持同样观点的翟振武认为,北京的城市人口聚焦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北京周边没有形成均衡发展的城市带,其发展一枝独秀,天津与河北地区的经济差距较大。相形之下,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问题则相对矛盾缓和,因为那里发展了大量小城镇,人口和资源压力得到疏解。
翟振武指出,发达国家大城市化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拉美国家模式。目前,有些人担心中国出现"拉美陷阱",即大城市周边形成巨大的贫民窟。他看到,在墨西哥城周边,大量失去土地破产的农民,因无法回到家乡只好聚集在城市周围。翟振武认为,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不会那么快,同时,中国的农民很多还拥有自己的土地,找不到工作的农民还能够安全地回到家乡,因此不必担心"拉美陷阱"在中国出现。
翟振武说,另一种模式是纽约。纽约的发展机会多,很多人都愿意去,开始吸引了很多人。但是纽约的物价、地价高,后来在新泽西周围连片发展起来了费城、巴尔第摩等城市,周边城市发展,纽约的人口压力就自然减轻了。
翟振武提出,北京应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人口调控。一是产业要升级换代。知识和技术水平不高的人找不到工作就不会来了;二是产业布局。劳动力的流向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人流是随着产业和单位进行流动的,比如首钢的搬迁就导致大量工人搬离北京。产业合理地分布在城市周边,就会使城区人口得到有效疏散。三是大力发展周边城市。北京要通过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以及社会均衡发展,减轻人口压力。
事实上,北京"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翟振武说,北京人口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要靠长远、协调的政策,很多措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够见效,不能急就和短视。
人口的问题显然是摆在北京决策者面前未来最严峻的考验??1月20日,北京地方"两会"结束时,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的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与提交审议稿相比删除了"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的表述。"这表达了政府审慎与务实的态度。"与会的一名代表这样评价。(记者 张舵 刘江)
责编: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