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政府做起(三角坞)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27日 14:31)
眼下,“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展开。在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的长三角地区,人们开展这一活动的积极性尤其高涨。
按照我们一惯的评价标准,一项措施、一个新政策的推行,其力度、深度、效果是与参与活动的单位、人数的多寡成正比的。这一次“建设节约型社会”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节约型政务,到节约型商务,更深入到节约型家务———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行动起来,号召居民节电、节水、节制消费。
各种节约活动的展开都是奔着同一个目标,为了一个持续的、可发展现在和未来。用一句时髦又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过“绿色生活”。
这当然是件大好事,但我疑惑的是,谁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社会活动中,普通百姓是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这很让人担心,原本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大变革,会不会又演变成千家万户的“节约闹革命”季节性群众活动,化为群众自家后院的小事。
撇开“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大命题不谈,眼下老百姓最关心的“绿色生活”———食品安全保障也正遭遇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消息说,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信任度均低于50%。不夸张地说,每天,我们面对餐桌时都心怀恐惧,深怕那50%的预感应验。按照眼下国内食品安全的现状,要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过上“绿色生活”,其成本之巨,怕是只有上了胡润的“财富排行榜”的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首先,得有片属于自己的菜园子,这样才能保证吃上新鲜的、没有农药的、非转基因蔬菜;还要有个鱼塘,那里游出来的鱼虾肯定没有孔雀绿、抗生素之类的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最好再养几头奶牛,避免“人造牛奶”、“过期奶”或是“有毒奶粉”的困扰……
所有这些,当然不是一家三五口人在一亩三分地上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通过自给自足的循环经济的大农庄来完成,这样的“绿色生活”成本,普通老百姓如何负担得起?专家们也知道此事不可行,寄希望于人们多学习有关孔雀绿、苏丹红一类的专业知识,多掌握甄别假冒伪劣食品的小窍门,可这花在“绿色生活”上的时间成本,也非人人负担得起。
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沿用“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行事法则。就像“建设节约型社会”无法通过“从我做起”来完成一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必须“从政府做起”,从管理制度建设做起,这样才有实效,才可能“小投入,大产出”。
责编:陈桑桑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