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导弹司令员杨业功 > 正文

科技日报:追记杨业功将军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27日 10:21)


  “紧急出动!出发!”

  轰,轰,轰———数十辆身穿迷彩装的大型导弹运输车、发射车、加油车、物资保障车同时点火发动,咆哮着奔向作战阵地。

  “起竖!”某阵地两辆车的车顶,护盖开启,“躺”在里面的乳白色巨型导弹迅速竖起。

  “点火!”

  嗖———嗖———竖在导弹发射车旁边的两枚某新型导弹缩比飞行弹,即按比例缩小、代替实弹进行训练的导弹(简称缩比弹)直刺蓝天,而发射车上的实弹纹丝没动。这是7月14日在南方某地,全军第一支新型导弹旅、第二炮兵某基地导弹旅实装演示的场景。

  说到这个旅,提起缩比弹,从将军到士兵,无不充满对为负责筹建新型导弹旅付出心血,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的老司令员杨业功将军的钦佩与崇敬,怀念与哀思———

  某发射营战士邓文强对记者说:“杨司令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怎么会走了呢?现在说起来就揪心地痛。”

  曾三次为杨业功手术签字的基地原副政委迟志江,至今还在自责:“我这个字是怎么签的呀?这三次签字竟然都没能把我敬重的领导、亲密战友与兄长的生命留住。”

  杨业功的妻子杨玉珍更是无奈与后悔:“如果我当初态度再坚决一些,‘逼’着他早一些时间去医院做检查;如果我平时能够更多地提醒他注意劳逸结合、保重身体;也许,他不会走得那么早、那么快,我真是后悔呀!”话没说完泪水就已夺眶而出。

  一个正军职领导干部,基地军事“一把手”,为什么会过早地倒在岗位上?杨业功功在何处?当年筹建全军第一支新型导弹旅时的骨干,几乎和杨业功形影不离的现任基地参谋长高津大校,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杨业功的功,就在为了让祖国安全,人民扬眉吐气。

  向东海海域发射导弹的一线指挥员

  1995年7月某日,新华社授权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

  这是我军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向世人展示其战斗力。

  执行此次重大发射演练任务的,就是第二炮兵新型导弹第一旅。

  11天后,“一旅”官兵驾长车、驱巨龙、布列阵,快速占领阵地,分秒不差地按下红色“点火”按钮,以6发6中的赫赫战绩,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这次重大军事演习一线指挥员,就是时任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

  就在新型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的当天,第一枚导弹临射前,旅指挥员高津已下达号手撤离的命令,却猛然发现,发射掩体附近还有个黑影,大声一问,原来是副参谋长杨业功,这是最有利于观察导弹升空的位置,却也是导弹发射最危险的区域。高津劝他赶快撤离,可他坚持在掩体中组织了第一发实弹发射。

  新型导弹第一旅首战告捷,这标志着我战略导弹部队从此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增添了新的砝码。

  锻造新型导弹第一旅

  这一神剑劲旅的背后蕴藏着杨业功太多太多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那年,杨业功所在基地肩负起为共和国铸造“拳头”部队的特殊使命———组建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

  时任基地副参谋长、曾担任过作训处长和导弹旅长的杨业功,受命担负具体筹建工作。

  一切从零起步,既无经验可资借鉴,也无模式可供参考。面对这一全新“课题”,年近50岁的杨业功,奔武器装备厂家考查,跑科研院所调研,下基层部队摸底,常常一天要跑好几个省市,达数千公里,不知停歇。

  那段时间,杨业功的办公室和宿舍常常是灯火通明,亮到深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连跑几千公里、连干几个通宵还能撑住。可年近半百的杨业功,身体上常常有些吃不消。军事斗争准备不容迟缓,他不允许自己浪费点滴时间,他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办公室只要有人加班就有他。

  在基地党委机关指导下,杨业功带领部属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很快将一份完整的“某新型导弹部队发展构想”报告逐级呈交上级机关,得到了军委和二炮机关的高度肯定。

  不久,在杨业功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下,“种子队员”离开部队,奔赴有关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跟踪见学,参与生产,超前模拟,以跨越式的发展思路,掌握还未“出炉”的新型导弹结构原理、操作方法;编写操作规程,制作仿真装备等。

  “种子队员”在前方日夜奋战,作为新型导弹部队第一代指挥官的杨业功对自己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尽快掌握新型导弹的组织指挥和技术。

  此时的杨业功,记忆力和身体都大不如从前,可为了掌握新装备结构原理和指挥技能,他几乎是在拼命,天天加班,令“种子队员”们没想到的是,在他们掌握了各分管专业技术、指挥、操作的同时,杨业功掌握了新型武器控制、瞄准等6个主要专业和全部指挥程序。

  一天,西北某发射场。坐镇指挥的杨业功,屏心静息下达命令,“种子队员”成功地完成了我军第一枚新型导弹的发射任务,奠定了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的基石。

  杨业功深知:发射能力并不等于作战能力,特别是新型武器装备能否适应各种天候,有待进一步检验。

  那年隆冬,杨业功带着“新型导弹第一旅”来到西部高原戈壁,进行导弹装备低温试验。这里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稍有不慎,手就与装备车沾在一起。就这样,杨业功每天早晨都带着部队,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携装拉动4小时以上,进行各种操作,连续半个多月,从未间断。这次低温试验,既全面地检验了新型武器装备在高寒地带的性能,记录下了上万组难得的试验数据,为新型武器装备的定型列装和快速装备部队提供了科学依据,又为部队摸索出了一套高寒地带作战经验。

  “缩比弹”缘何让军委首长动情?

  2004年仲春,一位军委首长来到杨业功所属某部视察,当他看了官兵用“缩比弹”做了完全逼真的导弹发射演练后,久久不愿离去,在现场看了又看,问了又问。离别,首长深情地说:“你们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啊!”

  几十年来,导弹部队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地探索,较好地解决了静态条件下官兵的训练问题,可“点火试验”总是无法进行。

  实弹发射是检验二炮部队战斗力的最高阶段,能否研制与实弹一致、按作战程序操作、可重复使用的小型火箭?具有很高思维层次,更有借助科学攻坚克难过人智慧的杨业功,查阅了国内外几十种导弹发射技术资料,经过多次论证与缜密思考,亲自组织指导科技人员研制成功新型导弹缩比飞行弹,并为它命名。

  首次试验那天,天特别晴。杨业功把基地四大部门领导全部请到现场观摩。他站在发射台前,亲自指挥。

  完全按作战程序操作真导弹发射那样,只是“缩比弹”头体分离后,降落伞带着装有发动机的弹体返回地面;其可靠性高达100%%,且价格低廉。撤离发射台时,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靳双兴高工看见杨业功十分兴奋。

  “缩比弹”的研制成功,不仅替代了实弹发射,真实检验发射单元是否具备实弹发射能力,而且能多次回收利用,进行集火攻击等战术演练和训练考核,一举解决了实弹发射数量有限,部队平时训练难检验等问题。

  把导弹阵地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

  导弹阵地建在哪里,怎么建?杨业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那段时间,他每年都有半年多在阵地上度过,基地大大小小的阵地,几乎都留下他的汗水和足迹,许多阵地还是他亲自勘察、设计完成的。大家都清楚,这是他用生命换来的。

  勘察、选点走险路是常事,有时为选择一个阵地点位,得徒步跋涉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一天下来,杨业功常常是累得上车都无法抬腿,要随行的作战参谋和医生抬着他的腿上车。有人劝他不用每次都爬到点位,让其他人员选好后给他汇报,但他坚决不干。

  正因为如此,将军对部队阵地了然于胸。2003年8月,杨业功到所属某旅检查工作,旅里用多媒体课件向他汇报阵地部署情况时,误把一位于路南的作战阵地标注在路北,将军一眼看出,作了纠正。

  2001年,为了解决某阵地保密问题,杨业功在所属某旅的一个连队,一住就是7天。他白天查看地形地貌,晚上画图研究问题,很好地解决了阵地保密伪装问题。

  生命倒计时,他在想什么?

  钢铁汉子毕竟也是血肉之躯。长年超负荷工作,给杨业功的身体埋下了祸根。2000年6月,杨业功作了肥厚性心脏病化学消融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医生要求他每天午饭后休息一到两个小时。可他一回部队,就执意上班,忙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医生潘瑞高一再地提醒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可以大量透支。其实,将军何常不知爱惜身体,他渴望得到休息,可有关军事斗争准备的大事一环紧扣一环,他无法停下匆匆的脚步,无暇顾及和考虑自己的身体。

  2003年初夏,杨业功明显地感觉身体不如从前。其实,此刻疾病已悄悄爬上了他的身体,医生几次催他去检查,都因工作太忙,最终也没有抽出时间到大医院检查,以致耽误了最佳诊断医治期。这年年底,杨业功被查出患十二指肠腺瘤癌变晚期,急送医院手术治疗。

  病魔无情地摧残着将军的身体,他的体重从70公斤减至58公斤,过去的军装穿在身上空空荡荡,只好领比原来小两个型号的衣服。可将军身在医院,心却在部队。听说将军病了,不少官兵自发前来探望,都被他赶了回去。他在病床上深情地写下:“请同志们放心,病魔只能摧垮我的身体,摧不垮我的钢铁意志。一旦康复出院,我还要和战友们一起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病床上,他还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次《述职报告》,医生们看着将军,眼泪不由自主地流。

  2004年春节前夕,杨业功病情出现反复,住进医院,可是住下没多久,他就要求出院,医生、家人都坚决反对,可大家拗不过他,只好给他办提前出院手续。临别,医生忠告:必须全天休息。谁知,返回基地的当天,杨业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当时,基地正担负着一项特殊重大任务,必须万无一失。杨业功不但全天上班,有时还夜里加班。

  正月初六,杨业功早早地来到办公楼,执意参加紧急召开的基地党委常委会,见状,迟志江副政委赶紧上前搀扶他。从2层到4层只有40多个台阶,脸色苍白的他,走得非常艰难,大口喘气,直冒虚汗。

  癌魔再次占了上风,癌细胞大面积扩散,他进食都很困难,不得不中断工作,被急送医院。

  2004年7月1日。北京,解放军总医院。

  已靠输液维持生命两个多月的杨业功,隔几个小时就昏迷一次。可陪护人员发现,此刻已不能言语的将军,只要听到大家谈论部队建设上的事情,他就非常安静;而谈论其他事情,他就非常烦躁。一次,正在将军烦躁之际,他的爱将高津前来探望,当他听了高津对基地几项工作的汇报后,很快就安静下来了。

  病情急剧恶化,有时他疼得冒汗也不吭声。杨业功的妻子杨玉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忍不住哭出声来。弥留之际,妻子心疼地紧紧握住杨业功的手,想了解他最后的心事:“出发……”“操作……”。他说的全是妻子似懂非懂的话语,却没给妻子和孩子留下只言片语。7月2日凌晨,杨业功永远地离开了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他牵肠挂肚的新型导弹部队。然而,他却把一个共和国将军精忠报国的优秀诗篇,镌刻在人民解放军发展的不朽史册上。

  杨业功将军,你的功绩,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责编:陈桑桑 来源:科技日报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关于CCTV | CCTV.com介绍 | 央视人力资源储备库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岳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35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网页设计:中视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