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8日 08:24 来源:
新京报消息:
“一些人说我是个怪人,甚至用更加难听的话骂我。但我认为我是一个普通人,而且还是一个行为举止温文尔雅的人。”
———2005年8月29日,在日本大选前的一次党首辩论会上,小泉为自己一意孤行解散众院辩解。
| |
2005年10月30日,小泉在日本茨城县视察航空自卫队。小泉强烈支持日本国会修改宪法,将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
| |
闭目塞听 |
2005年1月25日,小泉紧闭双目,在国会听取议员的质询。面对反对声音,小泉惯用的方法便是闭目塞听。
| |
呼拉小泉 |
2005年4月23日,小泉在访问印尼期间童心大发,为亚齐一所小学的师生表演起了呼拉圈。
| |
谈谈情、跳跳舞 |
2005年3月29日,首相官邸,小泉主动邀请来日宣传影片的美国影星理查·基尔共舞,小泉的亲美情结可见一斑。
2005年应该算是小泉纯一郎从政以来表演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年。这一年里,小泉一手导演的几台政治外交“大戏”,充分展现了这位年过花甲的自民党党魁“唯个人意志”的鹰派特色。
自从政以来,小泉一直极力主张邮政民营化,他坚持认为邮政改革是日本经济和行政改革的核心,但是调查显示,只有2%的日本民众认为这项改革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自民党内外,对这项改革也存在强烈的反对声浪。
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固执的小泉。2005年8月8日,邮政改革法案在参议院未获通过,小泉断然解散众院,提前举行大选。为此,小泉被日本前外相田中真纪子称为“怪胎”,就连小泉所属的派系首领森喜朗也认为小泉是一位“比怪人还怪”的首相。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也许正是因为小泉“我行我素”的独特个性,让他在更像“偶像剧场”的众议院大选中险中取胜,自民党近10年来首次在众议院获得了2/3以上议席。小泉也成为二战以来在任时间最长的日本首相之一。
借改组内阁之机,小泉更把自民党内的“鹰派群体”集体推上日本内政、外交前台,给日本政治保守化打上了更为深刻的印记。
有了国内问题上的春风得意,小泉在处理起外交事务就更加“我行我素”,10月17日,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邻国抗议。在APEC峰会上,小泉已经形单影只,中日韩峰会也宣布取消,日本与中韩邻国的关系,跌入历史最低谷,但是小泉仍然毫无悔悟之意,他还在继续固执地自我安慰:与中韩关系恶化只是暂时现象。小泉甚至推卸责任称,中韩把历史问题当成“外交牌”。
在一意孤行为自己留下了“政绩”以后,小泉似乎也深知“急流勇退”之理,宣布明年9月引退。然而,对恢复经济、养老金以及改善邻国关系等真正关系日本国计民生的棘手问题,小泉却把它们留给了下任首相。
目前,被称为“自民党最右翼”的安倍晋三接替小泉声望最高,面对小泉留下的“烂摊子”,不知这位小泉改革的“忠实信徒”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首相前景。 □本报记者 马晶
言论1
“(邮政改革)是我的信念,我也不怕就此被杀,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要知道我是首相,说过要做的事情就得兑现,我本身也不希望国会解散……叫他们(反对的参议院议员)别投反对票。如果还是继续造反,只有大家完蛋。”———共同社评论称,所有政治家的终极愿望都是成为国家领袖,并在获得桂冠后保住权力。小泉一定是目前情况下独一无二的人:为了一项政策居然冒下台的风险,而这项政策(邮政改革)要不是有他,根本不会被提上政治日程。法国《费加罗报》评论称,小泉获胜后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与新挑战,否则今天的胜利在明天看来只能是自满的表现。如果单纯延续以前的政策,对小泉来说是危险的。
言论2
“我越来越了解(日本战国时代)武士的艰苦生涯。他们每天都面临着死亡。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400年之后,织田信长已成为小泉的精神动力,如果不是行为榜样的话。”———小泉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他喜欢阅读关于战国时代著名武士织田信长的历史书籍,从中汲取灵感。分析人士认为,小泉是把目前的东亚局势看成日本的“战国时代”。日本《朝日新闻》评论称,与被自己侵略和殖民过的邻国构建关系原本就很难,为此日本更有必要谨慎注意。日本外交应该努力扩建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基础,做到不使历史问题政治化,防止中韩联手“反日”。可首相的所作所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战后日本为加深同邻国信赖关系的外交努力已经毁于一旦。
言论3
“靖国神社不是一个可以用作‘外交牌’的东西,即使中国与韩国试图用它当做‘外交牌’。这行不通……那些批评我参拜的人是错的……我不介意何时举行峰会,如果他们想推迟峰会,那就这样吧。”———《纽约时报》评论称,刚刚在大选中把自己展示为一个现代改革家的小泉,现在又公开地拥抱日本军国主义最糟糕的传统。正如中国、韩国和新加坡领导人所迅速做出的明确谴责那样,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是蓄意侮辱在日本战犯手下死去的被害者后代。这的确是个错误的时间,来搅起邻国噩梦般的记忆。这种挑衅看起来完全没有必要,尤其是在中国正成为日本最至关重要的经济伙伴和最大“地缘挑战国”的时代。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