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1944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1日 18:40)
|
|
|
1944年难民火车 |
1944年1月25日,农历甲申年春节。在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许多人在为抗日战争进入第七个年头彻夜守候。国民党中央日报这样描述道:春节之晨,山城灯火通宵,全城人士亲送旧岁以去,目睹新年以来者,约占三分之一。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正面战场上,日军发动的鄂西和常德两次战役,被中国军民击退,日军伤亡6万多人。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和新四军毙伤敌伪军二十万人。
在欧洲、北非和太平洋战场上,同盟国都已转入反攻。
在两个月前召开的开罗会议上,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也应邀出席,中国继苏、美、英之后跻身四大国行列,这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高峰。
中美建立的空军联合大队,在短时间内,已经取得华南和华中的制空权。
《中央日报》新年的社论已经开始谈论收复失地后如何重新建设,统一四分五裂的疆土。
在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正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而在两年前的春节,汪精卫还在为所谓的中日亲善大肆宣扬。
在汪伪政权法治委员会副主任金雄白撰写的《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中有这样的描述,汪精卫在主持会议时,分析到国际形势,以及国家前途与当前处境,声调由激昂而渐变低沉,再由低沉而变为颤抖,最后是哽咽了,热泪沿着他的双颊直流下来。呜咽中匆匆结束,说了“完了”两字,声音轻的几乎完全听不见,他每次总是如此。
春节过后,汪精卫身上的枪伤复发,前往日本治疗。
在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春节前,许多农民收到了文艺工作者送来的新年画,画中的秦琼和尉迟恭换成了八路军战士和民兵,手里也拿的是步枪和大刀。拥军爱民,团结抗敌是新年画的主题。
大年初一,各单位的业余秧歌队上演了一百五十多个节目。最受欢迎的是秧歌剧《兄妹开荒》,剧本描写在山上开荒的哥哥和妹妹闹误会的故事,剧中唱道: "雄鸡雄鸡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懒虫。
这一年,包括毛泽东在内,边区政府的每个人都制定出一年的劳动计划。男同志上山开荒种地;女同志在家纺线。
|
|
|
1944年,上海上映了由周璇、袁美云、王丹凤主演的《红楼梦》 |
春节刚过,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毛主席,我计划为你代耕两石细粮。你的工作很忙,我希望你能集中你的精力去筹划全国的工作。我能为你代耕,是我今生最高兴,最痛快的事。
写信的吴满有是边区的第一个劳动英雄,因此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客。
在延安,和吴满有齐名的是农具厂工人赵占魁,此时边区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农业上"提倡吴满有方向",工业上"开展赵占魁运动"。在劳动英雄的激励下,富有边区特色的各种劳动竞赛,在个人、单位之间热火朝天地开展。
在大生产运动开展两年之后,陕甘宁边区已经基本实现衣食的自给自足。
成立于6年前的延安电影团,为这一时期的延安留下了大量照片和电影资料。1944年,电影团已从当初的两台摄影机发展到摄影队和放映队合一,成为八路军政治部下属的重要宣传力量。
6月14日,是联合国国旗日,电影团拍摄了有4万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开会前上演了活报剧《开辟第二战场》,讲述了不久前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故事。延安的庆祝活动往往和宣传革命形势,号召人们投入抗战联系在一起。
这时候,一个中外记者西北观察团正在延安访问,《新民报》主笔33岁的赵超构是其中的一员。记者团受到延安交际处的热情接待,每天由他们安排采访和座谈。
进入延安第一天,延安给赵超构的印象是“粗糙,幼稚,然而颇为刚健的农业都市。”
|
|
|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一生中所有重要的小说已经相继出版 |
“女性的气息,在这里异常淡薄,绝对没有穿旗袍的女人,绝对没有烫发的女人,也没有手挽着手招摇过市的恋人。女同志,在服装上,和男人差别很少。”赵超构在访问记中写道“如果夸张一点说,延安大概是最缺乏性感的地方了。”
在延安,赵超构给重庆和成都两地的《新民报》完成13万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它成为人们了解延安的重要窗口。《延安一月》中穿插了十几幅延安艺术家的木刻,从中可以看到,烧香窟窿、数豆子这样一些通俗的办法被不识字的农民用来代替写选票,减租减息稳步进行,在冬日农闲的时候,村庄还兴办冬学,教农民识字。
到达延安两个星期后,在为记者团举行的延安文化界座谈会上,赵超构见到了丁玲。1927年,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曾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6年秋天,丁玲到达保安,成为第一个来到陕北的著名作家。
在赵超构的眼里,此时的丁玲豪爽,健谈,难以令人相信她是女性。赵超构注意到:在甜食上桌的时候,丁玲捡起两件点心,郑重的用纸包起来,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解释道,“带给我的孩子”。在赵超构看来,只有在这时,丁玲露出了她母亲的原型
座谈会上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家是留法文学女博士陈学昭。6年前的夏天,陈学昭也曾以记者的身份访问延安,以通讯集 《延安访问记》而名扬国统区。1940年12月,陈学昭放弃自由作家的生活,来到延安。
作为《解放日报》的编辑,陈学昭按照行政级别,享受着供给制的物质生活。集体食堂里的伙食标准分大灶、中灶、小灶和特灶。大灶以小米为主,小灶以面食为主。作家陈学昭享受的是中灶,不但有菜,有时还有一点肉片。
1944年陈学昭的生产计划是缴纳折合八斗半粮食的纺纱任务, 她至少每天要纺出相当于7两粮食的纱。陈学昭后来的自传体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描述了纺线时思想转变的过程:
第一次坐在纺车面前,不知道怎样去下手,一会儿锭子跳了,一会棉条断了,急得她一身大汗;这里拉一把,那里敲一下,两只手弄得满是污脏的油和灰土。她看着自己这一双手,心里不禁感叹着:“这本是一双弹钢琴的手啊!”
但是不久,“她开始想到,自己活了几十年,没有织成过一寸布,没有种过一粒米,但却已不知穿过多少丈的布,吃过数不清的米了。她感觉对不起劳动人民……”
陈学昭很快就掌握了纺车,每月都能完成任务,超额部分还能够给自己积累一些零用钱。一年后陈学昭被派往解放区工作,临行前,她用纺纱积累的零用钱在边区银行换了两个金戒指,缝在自己的腰带里。
和历史同时期相比,1944年是上海少有的高温年份,35度以上的高温持续了35天。上一年8月,日本政府将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给汪伪政权,在日本人的授意下,管理这两个租界的伪警察分局,不得不加设一名由日本人出任的副局长,全权负责区内各项事宜。租界的管理权实际控制在日本人手里。伪政权宣布,上海公共租界改称第一区,法租界改称第八区,任命陈公博为第一、第八区公署署长,兼第一、第三警察局局长。此时,陈公博除担任汪伪立法院院长等职位之外,还是伪上海特别市的市长,并要兼任伪区公署署长和伪警察局局长。
|